正文

關(guān)于巴別塔(3)

再見巴別塔:當(dāng)中國遇上非洲 作者:常江 袁卿


花錢是買不到朋友的,這一點,許多局外人都看不清楚、想不明白。交流的成功與否,更多取決于交流者的姿態(tài)。將中國與非洲人民之間的文化誤解歸咎于意識形態(tài)和宗教信仰的差異,是有失偏頗的。事實上,非洲的社會具有高度的包容性,非洲人縱使有難以改變的行為方式,在觀念上也相當(dāng)有親和力。他們既不像西方人那樣在“政治正確”的問題上“頑固不化”,也不似東方人大多心存強烈的鄉(xiāng)土意識。如馬賽人這般以游牧為生的民族,原本便是四海為家的,他們大多可以坦然面對并嘗試理解外來者帶來的文化,并努力從中汲取對自己有益的成分——這或許源于現(xiàn)代非洲國家的所謂民族主義更多是西方列強殖民帶來的偽概念(對此我們會在后文中討論)——總之民族主義并未成為非洲人擁抱外部世界的障礙。在我們組織的小型研討會上,供職于世界知名媒體的非洲記者相當(dāng)坦率地討論各種問題,有些問題是我們在西方與中國的任何研討會上都無法聽到的。比如,來自路透社的攝影記者愛德華·艾奇瓦盧(Edward Echwalu)與他的同事賈斯汀·德雷拉奇(Justin Dralaze)就當(dāng)代非洲國家的政治問題爭論得面紅耳赤,前者堅持認為“只要能使國家富強,獨裁者也是可以接受的?!?/p>

在中國和非洲官方交往日趨頻繁的今天,民間的文化交流幾乎為零,這不能不說是個巨大的遺憾。我們在非洲游歷期間,遇見了不少西方國家的民間文化交流團體,如澳大利亞一個非政府組織長期支持烏干達國內(nèi)的孤兒院建設(shè),并不定期派遣人員來烏做志愿者,這些人在普通非洲民眾心中建立了活生生的“西方形象”。相比之下,在國內(nèi)從事非洲研究的學(xué)者卻往往陷入經(jīng)費匱乏的境地。馬凱雷雷大學(xué)(Makerere University)大學(xué)教授穆林杜瓦·茹湯加(MurindwaRutanga)就不無感慨地對我說:“研究非洲的中國學(xué)者不少,但真的愿意到非洲來的并不多。”本書的作者之一對他說:“并不是他們不想來,而是沒有機構(gòu)資助他們來,而我頂多算是一個非洲觀察者,而非研究者?!?/p>

當(dāng)我對不少非洲本土“精英”提出交流障礙的問題,以及非洲人的種種令中國人難以適應(yīng)的行為方式時,他們則反問我:“既然是你們自己要來賺錢,為何反而要我們改變?”這個問題讓我們啞口無言?!胺侵奕瞬皇巧底?,”羅納德·賽坎迪對我們說,“有索取就要有妥協(xié),這里已經(jīng)不是任外國人予取予求的地方了。中國人必須學(xué)會與非洲人打交道,如果中國人想在這里長久地待下去?!笔聦嵣希M管大多數(shù)非洲國家依舊貧窮落后,但非洲人的公民素質(zhì)在很多領(lǐng)域甚至走在中國人前面,這是很多國人不敢直面的問題。如何讓一個單純、善良、井然有序的群體去信任和喜愛一群慣于隨地吐痰、在飛機上的衛(wèi)生間里抽煙、動輒在公共場合高聲喧嘩的“入侵者”?

在《圣經(jīng)·舊約·創(chuàng)世記》中,全人類聯(lián)合起來修建通往天堂的高塔。為阻止人類的野心,上帝讓人類講不同的語言,使之無法交流與溝通,從此爭議不斷、齟齬頻頻,從此人類不再是渾然天成的整體,而分裂為無數(shù)的種族、人群和部落。經(jīng)歷了漫長的隔絕與分裂后,勢不可擋的全球化浪潮終于對嵯峨的巴別塔展開了有力的沖擊。世界上的人能否最終逾越種種語言、文化乃至意識形態(tài)上偏見,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溝通與諒解,最終摧毀象征著誤讀的巴別塔?

中國與非洲,一切才剛剛開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