聳立在圣彼得大教堂高高祭臺上的貝尼尼的巨大祭臺大華蓋,最后在1633年6月29日揭幕了,選在這一天是因為當日為在羅馬廣受歡迎的紀念圣彼得和圣保羅的節(jié)日。高達90英尺(28.5米),這個宏偉的結(jié)構(gòu)成為大教堂的“中心舞臺”,耗時9年完成,造價驚人,高達20萬斯庫多,按今天的貨幣大約為800萬美金。很簡單,人們以前從未見過這樣的東西。那些來到大教堂觀看它的人,一定感到他們是在做夢,或者看到了一幅超自然的幻象。甚至在今天,這個景象也是極度令人驚訝的。它以全新的創(chuàng)造結(jié)合傳統(tǒng)的形式,進行了重新修整(就跟貝尼尼在他的許多此類作品一樣),這個巨大的東西以輝煌的風格成功地為教皇的祭臺提供了一個合適的蓋子。而它又沒有占滿圓屋頂下方的空間,也沒有被其所吞沒。盡管牢固而穩(wěn)定,卻又似乎在緩緩起舞,發(fā)出優(yōu)雅的動作,這要歸功于那些如生動的波浪般起伏的螺旋形柱子,“海豚背”形弓形組成的頂端,它們在空中金光閃耀要歸功于巧妙敷上去的裝飾外觀。最后,全歐洲都復制起這個模式(最引人注目的,是路易十四在榮軍院的教堂),它到處受到喝彩,連同它的創(chuàng)造者貝尼尼以及它的資助者,厄本八世。
當然,也有批評的聲音?;蛟S對貝尼尼而言,最具個人刺傷性的指責來自圣彼得大教堂的官方負責人,也是在羅馬佛羅倫薩藝術家團體中杰出的一員阿戈提諾斯·恰姆佩里(Agostino Ciampelli)。作為祭臺大華蓋的合作者之一,恰姆佩里當時仍被視作貝尼尼的姐夫,盡管,前面提到過他的(第一任)妻子,貝尼尼的姐姐阿格內(nèi)賽·貝尼尼已經(jīng)在很久以前的1609年就去世了。恰姆佩里公然把貝尼尼的創(chuàng)作摒棄為妄想的怪物(chimera)。對于早期的現(xiàn)代派建筑師而言,這樣的話是挑起爭端的攻擊性言辭。其實恰姆佩里所言是指大華蓋有點異想天開,是荒謬怪異的混雜體—最初希臘神話中的喀邁拉就是一個獅頭、羊身、蛇尾的吐火混雜體—而貝尼尼從他自己那愚蠢的白日夢中也發(fā)出了這樣咒語般的號召,絲毫沒有注意到藝術的理性規(guī)則和敬畏的傳統(tǒng)(同樣的譴責,貝尼尼和其他人也用來瞄準過博羅米尼)。難怪多美尼科·貝尼尼在傳記中沒有提到恰姆佩里,后者還曾最尖銳地描述了他父親另一個為厄本八世所承辦的項目,那就是為早期基督教殉道者圣維比安所建的教堂的重修。盡管恰姆佩里和彼得羅·達·科爾托納都為教堂的室內(nèi)裝飾做出了貢獻,包括表現(xiàn)比維安的生平和在國王朱利安叛節(jié)下死去的一系列壁畫場景,但是多美尼科只承認了科爾托納的貢獻,盡管科爾托納是貝尼尼的公開對手。
另一種對祭臺大華蓋的批評,伴隨著羅馬民眾的廣大義憤而傳布開來,那就是為了籌集建造基本框架所需的6 200公斤鋼材,厄本教皇下令從羅馬最受敬畏的、且保存最為完好的古跡之一萬神殿拆下其柱廊的古銅大梁,該殿當時已被正式當作圣母與諸殉道者的教堂。對萬神殿的拆卸,結(jié)果導致了對巴貝利尼教皇相當污言穢語的譴責的危機,羅馬17世紀最為機智且最經(jīng)常被引用的一首反對教皇的諷刺詩寫得非常鼓舞人心:“這里并無野蠻人,這里有巴貝利尼”,野蠻人沒有做的事,巴貝利尼竟然做了。這首有點諷刺的詩出自相當于教皇元老院的一位高級教士,卡洛·卡斯泰利教士(the Reverend Carlo Castelli),他是宗座總書記官,屬于科斯梅丁圣母堂(Santa Maria in Cosmedin),曼圖亞公爵在羅馬的代理人(the Duke of Mantua)。當然,這行詩也可以被羅馬人民理解為針對的是巴貝利尼家族充實其錢財、被授予不動產(chǎn)和圣奉的瘋狂貪婪,這些都要從教會的國庫和城市居民身上搜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