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四年肖晴還做了一件事,寫出十多萬字的《中等生》。中學時他的文字就不錯,我卻不贊成當什么空頭文學家,他也覺得有理,才學了理科和工科。不過大學時間寬裕,省下玩游戲的時間寫寫小說,也未嘗不可。下筆就是十多萬字,倒也不簡單。嚴格來說,《中等生》不是純粹的虛構小說,是帶有寫實性的自傳體小說,可說是中學生心靈痛史,每個走過中學和高考歲月的年輕學子,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尤其是主人公沈浩然,仿佛肖晴本人,性格不溫不火,為人不偏不倚,成績不上不下,卻與其他年輕學子一樣,善良正直,敏感多情,內心棄滿青春的騷動和不安,憑著頑強的意志和堅毅,戰(zhàn)勝自我,考上大學。
中等生是學生里的絕大多數(shù),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群體。官場按級別排座次,學生按成績排座位,優(yōu)前差后,中等生居中。講臺上的老師用青眼看前面的優(yōu)等生,用白眼看后面的差等生,對中等生往往視而不見。優(yōu)等生考大學沒問題,一門心思往前趕就是。差等生考大學沒任何希望,干脆放棄,樂得消遙。中等生卻格外糾結,發(fā)狠努力不一定見效,完全放棄又不甘心。剩下的便是深深焦慮,苦苦掙扎,有時甚至會被家長、老師和自己逼到絕望的邊緣。在人生的低潮,沈浩然與他的同學徘徊復徘徊,難免做出某些荒唐事,以釋放壓力和不滿,惹出禍端。好在還有親情、友情和師生情,還有朦朧甜蜜的初戀,讓這些青澀少年越過一個個艱難的坎,走出心靈的困境,收獲到屬于自己的甜美果實。
值得欣慰的是,比起某些優(yōu)等生,中等生沈浩然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綜合素質好。教育到底該為少數(shù)幾個考試機器服務,還是應把目光放在沈浩然這樣絕大多數(shù)的中等生身上?《中等生》一書作出了詮釋。同時也為年輕學子提供了認識自我價值的視角,尤其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如何看準方向,找回自信,不放棄,不拋棄,從而獲得成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家長和老師也可從沈浩然身上了解孩子的真實內心和所思所想,及時消除與孩子的隔膜,找到溝通的有效途徑,幫助處于困境中的孩子走上人生正軌。
回到作者肖晴本人,幸虧當年是中等生,各方面發(fā)展還算均衡,心智比較健全,沒有人格缺陷。不像某些優(yōu)等生,被高考消磨掉學習興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考上大學就扔掉書本,放縱自己,沉迷網絡,失去人生方向。肖晴也玩網絡,卻沒放棄學習,通過努力考上研究生,用官場語叫做取得了一點階段性成果。為人處世也懂規(guī)矩,知道尊卑長幼,禮貌待人,走到哪里算受歡迎。與人為善,吃得起虧,愿意跟師長、同學和朋友真誠溝通。不輕信一切,人云亦云,肯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事物,具有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有迷惘和困惑,但能適時調整心態(tài),認清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