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抽芽,“做公益應該是一件長久的事”
一年多來,“綻放旅行公益”也從一個小組,慢慢發(fā)展到現(xiàn)在有一百五十多個群員,幫助了十三戶家庭的公益組織。令他感動的是,“其實每個人都有一顆向善的心,而大多數(shù)人對公益的概念模糊,對國內(nèi)一些公益組織不信任,而當他們看見自己認識的朋友真正在做這件事,多少都是被會打動的。”
雅安之行帶給他的影響或許超過了他的想象。
徐綻放覺得一周年后的雅安像是很多災區(qū)的縮影,是一個“被過分感動后又迅速抽離”的城市。出于這個原因,“綻放旅行公益”制定的幫扶方案都是至少為期一年,以每五人一組,每人每月20元的形式對口一個家庭,這樣每戶家庭每月都至少有100元的補貼。
“長久的公益”是他很強調(diào)的一點,“綻放旅行公益”重點不在于捐助資金的多少,而在于持續(xù)的幫助和聯(lián)系,讓被幫扶的家庭能有種被持續(xù)關(guān)懷而不是中途被拋棄的感覺。
做公益的徐綻放也常有找不到方向的時候,尤其是面對家人的不理解和旁人的質(zhì)疑。特別累的是,一個人管理一百多號人的群,協(xié)調(diào)著資金的流入流出和幫扶家庭的不同訴求。但他不想妥協(xié)也不想放棄。
“因為你一旦選擇一份正式穩(wěn)當?shù)墓ぷ?,或許就沒有時間去走訪和尋找散落在社會底層的困難家庭,也沒有過多精力去管理這個組織。”
直到他遇到一個出家人。
師父出家前在俗世做了八年的公益。
師父說,他修了六年佛學才讀懂《金剛經(jīng)》里的核心思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簡單來說,就是做了什么都要像什么都沒做過一樣,放下一切執(zhí)著,心才能逐漸安頓下來,也才清楚真正的公益是什么。師父說佛教講“因果”,現(xiàn)在種下的因,總有一天會結(jié)果,善因善果也是不會破的。
徐綻放承認,或許一開始做公益的時候,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滿足自我的虛榮心。“我把這些傳到朋友圈或是發(fā)微博后,是想表達我去的地方就是和你們不一樣,我在做的事情就是比你們逛景點有意義。”
但到現(xiàn)在,這些情緒都已經(jīng)慢慢淡掉,更多的或許還是責任感吧?;蛘哒f,公益對他來說,已經(jīng)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他曾在建立“綻放旅行公益”之初說過,哪怕到最后這個組織只剩一個人,只剩最后20塊錢,他也要把這20塊錢分給幫助的家庭。只要資金不斷,那就一直幫下去。
“我很喜歡一句電影臺詞,‘我們一路奮戰(zhàn),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這個世界改變我們’。”
采訪手記——
私底下的徐綻放其實仍然迷茫著,他愛談因果,想著遠方,想著心上的姑娘,愛把“自己是為了人間的大愛而去的”掛在嘴邊,也是個愛聽搖滾的好少年。好少年一直處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狀態(tài),更怕連自己不想要什么都搞不明白。他是個沒什么目的性的人,也不追究做一件事產(chǎn)生的意義。他甚至都很難說明白,間隔年或“綻放旅行公益”帶給他什么。不要緊,反正一切都未知,一切都在路上。
采訪&文|陳思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