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事(2)

我的事 作者:沙克


有一個星期天,父母帶我和哥哥去大眾電影院看了一場蘇聯(lián)題材的國產(chǎn)片《以革命的名義》,我坐在母親懷里嚼著奶糖,指著銀幕上的人影吱吱啊啊,被糖汁和口水嗆著了,一番鬧騰讓周圍觀眾生厭,不久就被母親哄拍入睡打起了小鼾。列寧的革命事業(yè)對于我父母那代大學生的崇高影響是透及靈魂的,在我稍微記事以后的歲月里,蘇聯(lián)進口的老電影與父親愛唱的蘇聯(lián)歌曲,同樣印刻在我的腦殼內。在我家離開蕪湖前的一天,父親騎自行車帶著我沿江岸兜風,我坐在自行車前杠上的小椅子中,抱在手里玩弄的小皮球掉落在地,滾到一棵大樹根下。父親把自行車支放好,抱我下車讓我去揀起小皮球,然后拉著我的手散步。文化大革命的風暴即將來臨,天氣似乎比往年熱得快,江霧迷離遲遲散去,墻頹色黯的蕪湖海關老樓,在背時的空間中顯得破敗難看,不但聽不見鐘響,連鐘盤都不見了。父親在我上小學后會對我說起蕪湖往事,說這個海關老樓是殖民地時代留給蕪湖的見證物,負載著太多的故事情節(jié)。

對于現(xiàn)當代的蕪湖人物,人們只知道趙薇不知道潘玉良,只知道陳獨秀不知道潘贊化。我也知道趙薇,她十年前來蘇北我的居地城市演出,到我供職的報社做客,傳出被人摸屁股的逸聞,令我忍俊不禁。娛樂時代啊,被娛樂的明星最能增值。當鞏俐主演的影片《畫魂》在蕪湖拍攝時,趙薇只是當?shù)氐囊粋€少女影迷,為能在《畫魂》里做一個沒有臺詞的群眾演員而興奮幸福?!懂嫽辍返呐鹘桥擞窳?,曾經(jīng)是蕪湖海關樓附近的怡春院歌伎。民國初年,追隨孫中山多年的潘贊化執(zhí)管蕪湖海關,與玉良締結情緣。不必做任何美化,去怡春院消閑的人多是有錢有勢的,潘贊化公務之余漫步江岸,釋放官場洋場的煩累,朦朧煙雨中聽到怡春院傳出琴曲歌聲,不禁提足跨入艷境,他可以盡攬美女于懷中,可獨獨看中并不算漂亮的潘玉良,他為她的才藝情懷所折服,贖身納她為妾。杜牧有關蕪湖愁緒的詩句,也許能映襯他倆的情境:“正是客心孤迥處,誰家紅袖憑江樓?!迸擞窳紡拇烁淖兠\,求學上海留學法國,成為聞名海內外的女畫家。

一九七五年和一九八年我從居地江蘇返回過兩趟蕪湖市,先后的身份是小學生和高中生,在出生地小住的日子里,我除了重溫鏡湖公園、赭山公園和海關老樓的情境,沒有去逛那許多的名勝景點。我在市區(qū)的街巷中走動游玩,看到那么些幼年時不知價值所在的房子和樓宇,我沒想到,除了北京天安門城樓和上海國際飯店大樓外,蕪湖竟然有那么多有歷史有派頭的建筑,而且是幾百棟百年以上的古建筑——古城遺存、徽派建筑、廟宇祠堂、西洋建筑應有盡有。豎立石雕橫跨木雕平砌磚雕的徽派民居,或庭院深深,或門跨街屋,馬頭墻、青瓦頂,墻面斑駁、門窗剝蝕,那種仿佛把牌坊嵌入正墻的結構,灰黑過渡或黑白分明的色調,讓我見慣沒形沒態(tài)的集體宿舍平房、筒狀樓房的眼睛驚訝不已。還有一些拜占庭式哥特式的教堂和圣母院,許多造型各異的洋樓別墅,讓我仿佛穿越而入歐洲電影的銀幕。

不少市民居住在晚清民國時期的老宅中,巷道的石板卵石磨得發(fā)亮,墻根的磚基滿是青苔,蛐蛐、蚯蚓在苔絨里爬動,陽臺窗臺上擺放著盆景花卉,少不了文竹和月季兩樣。彎腰在家門口搖扇子生爐子的老阿婆,坐在堂屋中喝茶吸煙的老阿公,上學放學途中的孩子,滿口都是江浙混合口音,語氣溫和,表情閑適,為我指地帶路不厭其煩。街巷里米香飄浮,人們習慣于早點吃糍粑,午餐吃米飯,晚餐吃蛋炒飯,連商店里的糕點也是米做的。清晨我來到一個糍粑攤子前,看著老阿婆把扁方形的糯米塊放到油鍋里,從白色炸成金黃色,我一下子吃了幾塊。我一生喜歡吃奶糖吃米,喜歡吃開水泡干飯,絕對源于在蕪湖吃的開口奶和開口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