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重要的一個現象是,各地的文交所像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但時間證明,這種來自資本內部的喜悅,就如同帶領大家經歷了一場過山車,而并不是什么新的福音。從年前的遍地開花,到現在僅剩的三四家,足以說明這類機構的水分。特別是近期文交所的黑幕被密集曝光,如深圳文交所被凍結資金已達2億元,涉及數百名投資人,讓這些人欲哭無淚。
當然今年也有一些“棄業(yè)家”放棄自己堅持的中國市場。從機構上看,韓國的阿特塞帝率先從798撤退;從個體上看,有些以先鋒性批判起家的批評家混入了體制,這都說明了藝術市場真是考驗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世俗道理。這些存在即是理由的中國式藝術生存方式,可進可退,也將被載入到這個時代里,成為荒誕的一幕!
批評家的話語權一方面仍然被解構,另一方面則是眾多草根藝術家需要真正的話語場。一方面是市場如饑似渴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民間力量對藝術批評提出強烈的質疑。事實上,批評的力量已經被解構得一地雞毛,尤其是批評家年會內部引發(fā)的利益之爭以及“蕪湖藝術批評宣言”的產生,將藝術批評架在了被審問的火鍋上。所幸值得一提的是,以卯丁擔任項目總策劃,由北京晞望藝術館主辦的《人在鳳凰》和《藝術中的經濟觀察》專題討論和對話,將批評家置放于社會學者、經濟學家、媒體和專欄作家中一起討論,我覺得是今年釋放批評學術體制外的最大亮點之一。《人在鳳凰》中,社會學者李銀河第一次走進了美術館,《藝術中的經濟觀察》則讓經濟學家郎咸平也平生第一次進入了藝術活動空間。他在論壇上一針見血,指出藝術品市場火爆的虛火和原因,“這不是因為經濟發(fā)展更好了,而是因為我們面臨的經濟危機更大了??梢哉f,繁榮的藝術品市場奠基于制造業(yè)的逐漸解體。”而二線中心城市南京一場由黃藥發(fā)起,中年藝術家們積極參與的“療傷系”藝術的誕生,則是2011年藝術界在非主流化過程中給人帶來的一些溫暖。
還需要關注的是,2011年底梅摩指數推出的將藝術家當做股票辨識的“藝術家市場分析報告”,通篇讀下來,將會讓人誤以為是為一些僵尸級藝術家寫的股權認購書。我不知道以商業(yè)推進的路線出爐這樣一份簡單又冷血的報告,難道是為了讓我們找到一條準確判斷藝術品市場價值的行業(yè)萬能“標準”?岳敏君和張曉剛的指數分析先后出爐,又將是一場利益者的狂歡。你可以說這是一份無視民意需求的報告,因為顯然它只服務于少數派。
當然,還要說的是媒體。今年藝術界微博的大熱,已經將傳統(tǒng)媒體最后的臉面都拉了下來——當然仍然有厚顏無恥的媒體在做重復的勞動而絲毫沒有創(chuàng)新的欲望。此外,藝術媒體戰(zhàn)艦中也出現了巨媒體的趨勢,比如將廣告插排到798的每個角落,但在報道上卻恨不能重炒當代藝術所有明星冷飯的《芭莎藝術》,也算是時尚跨界到藝術的尖端級別的勾兌。我不知道這樣一本極盡藝術權力與欲望媚態(tài)的雜志除了徹底的商業(yè)味道,還能表達出什么樣的主流價值——但它卻依然讓許多人趨之若鶩。同樣有所傾向的是《藝術財經》被時裝集團收于帳下,也不過是資本整合在藝術界的光鮮表現。它曾出了一期“中國當代藝術帝國版圖”,和前者“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三十人”的創(chuàng)刊選題一樣獻媚,實在令人不敢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