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10月,著名的英國哲學(xué)家、數(shù)學(xué)家和邏輯學(xué)家羅素應(yīng)北京大學(xué)與講學(xué)社的聘請,來到中國開始旅行和講學(xué),其間與杜威在湖南見面交談。羅素在北大演講時,對北大的學(xué)生曾說過這樣的話:“中國人要明白,中國人的利益和世界上強國的利益極少一致,如果有一致的地方,那是偶然的巧合。中國人必須自己團結(jié)起來奮斗,才有出路”[14]
1922年7月11日,杜威與羅素兩位智者同時離開了中國,自此遠離了中國的“五四”知識分子群體,由這一運動而掀起的巨浪的余波卻仍在中國大地上回蕩。
[1]《圣地之光——城子崖遺址發(fā)掘記》13頁,石舒波 、于桂軍著, 山東友誼出版社2000年出版。
[2、6]《蔡元培時代的北京大學(xué)與五四運動》羅家倫口述,馬星野記錄,載臺灣《傳記文學(xué)》第54卷第5期,1978年5月出版。
[3]《憶孟真》蔣夢麟 載臺北《中央日報》1950年12月30日。
[4] 《傅斯年全集》歐陽哲生編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5]《五四運動史》153頁,周策縱著, 岳麓書社1999年出版。
[7]事見《新編刀筆菁華》,襟霞閣主編 ,1924年上海出版。轉(zhuǎn)引《五四運動史》146頁,周策縱著, 岳麓書社1999年出版)
[8]《回憶五四運動》許德衍,載《五四運動親歷記》,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年5月版。
[9] 《我的回憶》49頁,張國燾著, 東方出版社2004年出版。
[10]《五四運動史》156頁,周策縱著, 岳麓書社1999年出版。
[11] 《五四運動史》498頁,周策縱著, 岳麓書社1999年出版。
[12] 北京《晨報》1919年6月1日。
[13]《五四運動史》,周策縱著,岳麓書社1999年出版。
[14]《TheProblemofChina》,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