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沒有,也不知現(xiàn)實世界還有沒有人有過這種經(jīng)驗:孩提時代,睡前聽母親把一個童話念完。聽完一本《伊索寓言》,等如閱讀了一本書嗎?用聽的與用看的,最后,結(jié)果,收獲會有分別嗎?
如果我們吃飯,吃的有時不只是味道,也會吃氣氛、吃環(huán)境,吃的過程與吃下肚里同樣重要。那看書是不是一樣,看的途徑過程與看進腦里的,也同樣有所講究?電子閱讀快要成風,才開始想到這問題,也開始想及愛閱讀的人與愛書人到底有多少交集。
一直買書成性,雖然閱讀速度算得上飛快,但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沒有多少人追得上新書的出版速度。過去每有人問那么多書你看得完嗎這條悶題目,都心存輕慢;你們懂個什么,有很多書是有守門作用的。這的確是閱讀生活的常規(guī),有些書種,是注定不會買回來后即時正法的,那些題目,是預備忽然心血來潮時才會興起一看。
電子閱讀如果能成為主流,什么冷門書都可以在半夜三更即時下載,為守門口的安全感,還能成為不問消耗速度先買后快的理由嗎?曾經(jīng)用過第一代電子閱讀器,可能因為轉(zhuǎn)頁的速度比看完一版還要慢,所以沒有一本書是看得完的?,F(xiàn)在,一彈指就是一頁,撇開看發(fā)光載體會損害視力的問題,就再也沒有辦法不面對實體書的本質(zhì)了。
每次精神委靡的時候,只要身處在內(nèi)地書城或臺灣誠品,整個人就活起來,這代表什么?我開始懷疑,那可能只是一種很直接的官能刺激,不同類別的不同高低顏色書脊形成的美感,還有平放當賣的封面拼貼成的圖案,就像愛珠寶的人進去了一個鉆石展覽,那種快感,其實沒什么差異。
我曾形容給書海包圍的感受,像浸在人類古今文明與智慧的氣場之中,如果這算是肉麻中帶幾分真實,那么,一部平板計算機在手,天地萬象我有,不是個更大更方便的說法?
看書不只是看書,就認了吧。光是不同紙質(zhì)帶來的手感,揭書聲在寧靜中響起的節(jié)奏,說到底都與內(nèi)容無關,否則,又怎會與一張愛玲的狂迷在臺灣舊書店淘寶,為找到兩本張愛玲首版而亢奮,店家開價兩千港幣仍笑著付鈔?那《秧歌》堪稱是張愛玲作品中的次選,看過一遍也就夠了,就只為收藏,與集郵無異。蔣勛最近出了兩本關于字帖的書,我想,即使有電子文件,圖片色澤與亮度表現(xiàn)與實體書各有異趣,我也不會舍得不買一本有紙可摸的實體書回來收藏,那無疑是出于擁有欲,只是這種購物狂說起來動聽一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