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的炮聲,喚起了全國民眾團結御侮的抗戰(zhàn)精神,促使中華民族抗日救國新的覺醒,也促進了中國內部不分黨派、利益集團的空前團結。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悍然挑釁,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風起云涌。各地愛國軍民也紛紛行動起來,大力支援華北前線。各地相繼組織了戰(zhàn)地服務團,募捐團,慰勞團等,進行慰勞士兵,救護傷員等活動。各地報刊也大量發(fā)表抗日言論,大聲疾呼:“現(xiàn)在和平已經(jīng)絕望了,犧牲已到了最后關頭了!”“我們現(xiàn)在除了抵抗,實在沒有第二條路可走了!”北平《世界日報》指出:盧溝橋事件已充分證明:“今日之中國,絕非‘九一八’、‘一二八’、‘長城戰(zhàn)役’前的中國可比。”
盧溝橋事變爆發(fā),中日兩國主要軍事行動一時均集中在華北平津地區(qū)。但是,無論中國還是日本都未預料到這次事變會引發(fā)一場全面持久的戰(zhàn)爭。而在此之前,按照日本的如意盤算,預期這場事變一定會迅速?;?,使自己占領更多中國領土的陰謀輕易得逞。
日本侵略者的步步進逼,打破了蔣介石依靠外交途徑解決中日問題的幻想,抗日成為全國人民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主題。在這種歷史背景下,7月13日,蔣介石致電宋哲元明明白白地表明了態(tài)度:“中正已決心運用全力抗戰(zhàn),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以保持我國家與個人之人格……中央決宣戰(zhàn),愿與兄等各將士共同生死,義無反顧?!?/p>
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向全國發(fā)表談話。他表示:“萬一真到了無可避免的最后關頭,我們當然只有犧牲,只有抗戰(zhàn),但我們的態(tài)度只是應戰(zhàn),而不是求戰(zhàn),戰(zhàn)是應付最后關頭逼不得已的辦法?!蓖瑫r強調:“如果戰(zhàn)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zhàn)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彼瑫r反復強調:“我們是弱國”,“和平未到根本絕望時期,絕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后關頭,絕不輕言犧牲。”“希望由和平的方法,求得盧事的解決?!?/p>
針對日方誘騙冀察當局“和談”解決事變,蔣委員長提出了解決盧溝橋事件的四項條件:
一、任何解決不得侵害中國主權與領土之完整;
二、冀察行政組織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政變;
三、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不能任人要求撤換;
四、第29軍現(xiàn)在所駐地區(qū),不能受任何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