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萬富決定不走了。妻子以離婚相威脅,他也不走。“我的醫(yī)療技術,若是放在上海,根本不值一提。葉城二牧場離城里遠,牧業(yè)點的病人要是得了急癥,送到那里都要一兩天時間,人還沒到就早沒命了。但有我這樣的醫(yī)生在,及時幫病人處理一下,就爭取到了救命的時間,就能保命?!?/p>
最終,妻子帶著女兒回了浙江。離婚后,“那種孤獨,真難受呀”!不出診的時候,姜萬富就自己拉二胡、敲揚琴,排解憂愁。
實際上,姜萬富真的很想家。他后來跟牧場診所里的護士趙軍花結了婚。趙軍花出生在新疆,比他小十來歲。姜萬富設法教會了她上海話。實在想家的時候,他就用上海話跟妻子聊天。
1998年,92歲的老母親撒手人寰。可她老人家臨終也沒等到唯一在世的兒子回到上海。姜萬富收到了姐姐們寄來的一個厚厚的信封,里面裝著一塊黑紗。
此后,夜深人靜的時候,姜萬富經常流著淚,獨自跪在地上,向東方磕頭。
想家想了大半生,可2009年退休回上海時,60歲的姜萬富老淚縱橫,舍不得走。他走了,病人們怎么辦?
多年來,他帶過的有文憑、沒文憑的醫(yī)護人員,先后走了十幾個。那年冬天,有個準備到這里來工作的大學生,一看周圍的環(huán)境,連車都沒下就走了?!癇超沒人了,接生也缺人了,盼望已久的X光機很快要來了,也沒人會用!”
離開新疆時,姜萬富流著淚說:“對不起了,鄉(xiāng)親們!我們的家訓是:少不出家鄉(xiāng)是廢人,老不返家鄉(xiāng)是罪人。以后的清明節(jié),我要去拜祭父母??!”
2009年8月,60歲的姜萬富回到了生他養(yǎng)他的黃浦江畔。在政府的幫助下,他們一家住進了兩室一廳的新房子。
拋繁華而樂寂靜,舍安逸而取艱難,姜萬富的43年,是支邊上海知青的縮影,是10萬人的青春無悔。
這一次的上海青年“援疆”也是王震將軍的主見。
1962年,時任農墾部部長的王震考察了兵團塔里木墾區(qū)后,請示國務院,提出動員上海知識青年支援兵團開發(fā)的建議,得到周恩來總理的支持和上海市委的響應。
隨后,10萬上海知識青年因此來到新疆,成為兵團屯墾大軍的有生力量,掀起了開發(fā)塔里木的新高潮。
其實,與姜萬富一樣來到新疆支邊的青年,遠非就是上海知識青年,20世紀60年代,我國先后有湖南、四川等十幾個省市的100多萬青壯年告別家鄉(xiāng),投身新疆和兵團的社會主義建設。
支邊的歲月里,知青們與新疆各民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融為一體,無論是開發(fā)鞏固邊疆、建設新疆,還是加強民族團結,都做出了貢獻。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同樣牽掛新疆這片廣袤的國土。
“文化大革命”期間,兵團建制被撤銷,軍墾事業(yè)受到破壞,也動搖了新疆穩(wěn)定的根基。王震深感痛心,一再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和觀點,他主張盡快恢復兵團,并向鄧小平提議。
以1979年召開的全國邊防工作會議為主要標志,中央對“對口支援”新疆首次有了明確表述。
這次會議,對我國內地省市對口支援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中共中央第一次確定了具體對口安排——
北京支援內蒙古自治區(qū)。
河北支援貴州。
江蘇支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山東支援青海。
上海支援云南、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全國支援西藏自治區(qū)。
1980年9月至1981年5月,王震代表黨中央,以國務院副總理身份連續(xù)4次到新疆全面考察。
他強調,新疆建設的成就“是各族人民互相學習,互相支持,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黨、國家和各兄弟省、市、自治區(qū)大力支援的結果”。
1981年8月,鄧小平考察新疆。他到牧民家中做客,留下與牧民孩子一起騎馬的歷史瞬間。鄧小平強調:“新疆穩(wěn)定是大局,不穩(wěn)定一切事情都辦不成?!?/p>
同年年底,中央決定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制。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同樣十分關心新疆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20世紀90年代,江澤民兩次來新疆考察,他戴著小花帽與各界代表聯(lián)歡的場景,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