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唐朝詩人白居易這樣描摹孤山景色。白居易年過半百時(shí)得以出任杭州刺史,給西湖留下了非一般的硬實(shí)力和軟實(shí)力:前者是疏井浚湖,筑堤灌溉;后者是著文寫詩,歌詠西湖。白居易在杭州當(dāng)“一把手”,僅僅一年余,但他是歷代寫西湖詩歌最多的詩人。詩中充滿對(duì)西湖的摯念真愛:“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薄皝y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薄皯浗希顟浭呛贾?;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
西湖的白堤,在白居易來杭州之前就已存在,時(shí)稱“白沙堤”,后世誤傳是白居易所修筑,這是一個(gè)美麗的誤會(huì)。
堤上梅花桃花柳樹,疏影橫斜;史上詩人文人市長,暗香浮動(dòng)。白居易之后,治理西湖的最大功臣、謳歌西湖的最熱烈者,那就是“市長”蘇東坡。杭州有一條美麗的長堤叫“蘇堤”,有一條繁華的街道叫“東坡路”,有一種好吃的美食叫“東坡肉”。蘇東坡兩次來杭州當(dāng)領(lǐng)導(dǎo),先是做通判,只能算個(gè)副市長,權(quán)力不大;后是做知州,那是“一把手”,他大刀闊斧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筑成橫跨南北的長堤——蘇堤。
三潭印月也與蘇東坡有關(guān),它是西湖十景之一,被譽(yù)為“西湖第一勝境”,與保俶塔同為西湖標(biāo)志,也成了人民幣壹圓紙幣背面的景觀圖案。三潭的“潭”,清代杭州著名學(xué)者陸次云在《湖壖雜記》里說得清楚,是三個(gè)水潭。水潭而成勝境,多虧蘇軾疏浚西湖時(shí)建了三座漂亮的小石塔置于其上。
林語堂著《蘇東坡傳》,認(rèn)為蘇東坡一生最快活的日子是在杭州度過的,杭州是他第二故鄉(xiāng)。如果沒有燦爛的心境,蘇東坡是寫不出“欲把西湖比西子”這璀璨的詩句的;看東坡詩詞,那是何等的曠達(dá)、沖淡、飄逸。
北宋著名詞人柳永所見的杭城,是“東南形勝,三吳都會(huì),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fēng)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腥锕鹱樱锖苫ā钡搅四纤?,詩人楊萬里看到的是夏日西湖:“畢竟西湖六月中,風(fēng)光不與四時(shí)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而陸游自紹興來杭州小住,寫下了“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詩句,如此清新雋永,其實(shí)很難得——他更多的是憂憤之作,比如游西湖想起岳飛,而言“傷心六十余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