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影迷,可惜,只是一個老派影迷,玩不了一點新花樣。
喜歡看電影,開始,五花八門都看;后來,從俄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到奧斯卡獎一路看下來;后來,只挑感興趣的看;今天,硬著頭皮看該看的。范圍愈來愈小,一是影片多了,二是看多了,三是沒時間了,間隔中,靠朋友、同學、女兒們推薦,才不好意思地抽一兩部集中看,算是交代。
開始作不少閱讀筆記,我把看電影叫讀電影,像讀書一樣。也是愈來愈淡、愈來愈稀,以致靠記憶篩選,在記憶中成熟了,才留下一篇兩篇文字。
這種游擊式的看法,不,簡直就是打劫式的看法,哪能成什么氣候呢,所以沒長進。不但沒長進,還退坡了,至少激情再也沒有《燃情歲月》中那種狂野豪放,說來就來說去就去地風一般……
但有一點沒變,不變的,那就是,只要進入了,就一定細嚼慢咽地“品”。
我才不在乎什么技巧不技巧,一盤菜,任你是個什么做法,歸根結底總要放到口中咀嚼一番,滋味總是“咂”出來的。
不過,我是后知后覺,看,比別人慢半拍,寫,更比別人慢半拍。從來趕不上趟。我做不了影評家。這些放進抽屜里的東西,只能附著在我的哲學書中問世。因而也只對那些有心的邂逅者像應邀著品茶品咖啡品酒一樣,相互面對,相互迎送地一口一口品嘗,并慢慢說出咂在舌尖上的感覺,細細道來。這也算得一種“會
飲”吧。有心人的會飲。
或許,我算得電影學中的“日常語義學派”,習慣“語義上行”。這倒是不假的。即便玩技巧,也要看玩到語義上去如何。
語義的深淺就是“羅陀斯”—“就在這里跳吧!”
編完這一集,最后,想為年齡說一句話。我感謝看電影。或許正是看電影,包括看畫聽音樂,包括喝茶喝咖啡,所有這些我都拿到同等重要的氣定神閑中來,即便比例的時間少得可憐,10:1如何,它也是我血液中軟化動脈的微量元素,我的文字生命才沒有干癟,沒有枯槁,沒有提前“墓木拱矣”。
感謝電影!
感謝前來會飲的朋友們!
2011年3月17日海甸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