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陶淵明的人生態(tài)度及文化淵源(10)

無官一身輕,誰解陶淵明? 作者:戴建業(yè)


正是儒家主張通過現(xiàn)世功德來確立自身生命價值的思想,使陶淵明長期擔心自己“奇名之不立”(《感士不遇賦》),待到真的“白首無成”時他便寢不安席:“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瓪庾兾驎r易,不眠知夕永。欲言無余和,揮杯勸孤影。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保ā峨s詩十二首》之二)白日西沉和素月東出引起了“日月擲人去”的痛苦,“往燕無遺影,來雁有余聲”的節(jié)候變易,使他深感“空視時運傾”的恐惶(《九日閑居》),“棲遲固多娛”抵消不了“有志不獲騁”的失落,急切希望成就功名偏偏又功名難就使他焦灼得“終曉不能靜”。《雜詩十二首》之五表現(xiàn)了同樣的心境: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氣力漸衰損,轉(zhuǎn)覺日不如。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前途當幾許,未知止泊處。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

這首詩也是悲嘆早年的“猛志”成空。以“無樂自欣豫”的少年情懷反襯“值歡無復娛”的老來心境,以“騫翮思遠翥”的少年意氣反襯“氣力漸衰損”的老來衰頹,陶淵明完全被人生的失敗感所糾纏,因而精神上“每每多憂慮”。王瑤先生將此詩系于晉義熙十年(公元414年),其時陶淵明年屆五十,人生已到了秋天的收獲季節(jié)卻一無所獲,所以他有“前途當幾許”的惶惑,有“未知止泊處”的茫然。想起前人輕尺璧而重寸陰的古訓,他不禁生出此生虛度的恐懼。這里可看到陶侃對他的影響,《晉陽秋》載陶侃告誡下屬的話說:“大禹圣人,猶惜寸陰,至于凡俗,當惜分陰,豈可游逸,生無益于時,死無聞于后,是自棄也?!薄肮湃讼Т珀?,念此使人懼”之所“懼”者不就是他曾祖陶侃所說的“生無益于時,死無聞于后”的“自棄”嗎?

為了使自己生有益于時,死有聞于后,陶淵明多次“宛轡”出仕,從29歲釋褐“起為州祭酒”開始一直到41歲辭去彭澤縣令,其間時仕時隱共拖了13年時間。史家和詩人自己總是把出仕的原因歸結(jié)為“家貧”,顏延之在《陶征士誄序》中稱他出仕是由于“母老子幼,就養(yǎng)勤匱”,沈約也說是由于“親老家貧”,陶淵明自己更是反復聲明早年“投耒去學仕”是為“長饑”所迫,“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的生活處境把他逼上了仕途(參見《飲酒二十首》之十九、《歸去來兮辭》)。我們并不懷疑詩人早年生活的貧苦,但這并不是他出仕唯一的甚至也不是主要的原因。他辭去彭澤令以后生活同樣常常陷入困境,有時還窮到“行行至斯里”去沿街討乞的程度,可他并沒有因為“長饑”而去“學仕”,義熙末反而不就朝廷“著作郎”之征。就其家庭背景和所受教育來看,他青年時期“慷慨綢繆”的志向是他幾次出仕的直接動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