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教育背景及意識形態(tài)決定了,歐美人在選擇個人生活時更加多元化一些,更遵從自我意愿。或者換言之,他們的自我意識比我們更強些,多數(shù)人不太喜歡隨大流。何況每個民族都有它固有的性格,實在不必苛求。所以,客觀公正地說,假如二八法則在這個問題上同樣適用的話,我相信有齡感與無齡感人群的比例,歐美是二八,我們是八二。
小敏就是這樣一個從“八二國度”跳入“二八國度”的女人。
她與我同歲,青梅竹馬,卻最終與我沒有夫妻之緣。我們兩家是世交,在上海時就是鄰居,且同一班列車離開上海支援內(nèi)地。她同時也是陳魯豫的同班同學,只不過大學畢業(yè)后各自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路。
1993年,小敏考托福去了美國洛杉磯,后在紐約認識了她現(xiàn)在的老公Tom,一位英俊的美國人。第三年,他們生下了女兒Coco,此后定居在舊金山。
2002年我去看望她們母女時,順便成為了Coco的過房爺。當然,Tom是不會理解什么叫“過房爺”的。后來小敏是這樣跟Tom解釋的,上海話,就是教父的意思。我當時一驚,謝天謝地,只要不是邪教就好。那幾年,你懂的。
Tom就職于聯(lián)合國紐約總部,曾有那么幾年,他要一周兩次乘飛機橫跨美國去上班。2008年,出于工作需要,小敏攜Coco及剛滿周歲的兒子,隨Tom一道移居瑞士,那是聯(lián)合國位于日內(nèi)瓦的歐洲辦事處。
今年年初我去瑞士,走了日內(nèi)瓦和琉森兩座城市,卻很可惜沒能聯(lián)絡上她。她有一個習慣,只有回到上海才會臨時借用她母親的手機,而在美國和瑞士,她從來不用。等我想起她前兩年留給我的固定電話時,那號碼好像早已易主。
這樣算來,我與小敏上次見面是在2008年,她們?nèi)野崛ト鹗恐盎厣虾?赐^家人——母親、姐姐。那年我與她都是三十八歲,而她的外婆則已是九十二歲高齡,我一直都叫她“老祖宗”。外婆其人,也許是我這本書里最具代表性的本土無齡感老奶奶,但此處暫且按下不表,后面自有詳述。
從以上寥寥幾筆對小敏的介紹你已看到,至少在她二十三歲之前,她也與其他人一樣,在同一個教育體制下按部就班地完成了學業(yè)。
2008年小敏回上海,我們聊的最多的還是她在美國的生活。當然,由于我的大姨媽一家也住在舊金山的緣故,她自認為還有責任跟我匯報Sun Set District(日落區(qū))一帶的治安狀況、不動產(chǎn)行情,以及她感興趣的見聞。值得一提的是,她關注不動產(chǎn)并不久,單純是因為她全家即將離開美國去瑞士,她的關注便有了用處——她和Tom眼下正在處理舊金山的房產(chǎn)。
那天,我們一同用完簡單的午餐,她問我方不方便陪她一道參加一個聚會——她的幾個大學同學,都在上海發(fā)展,與她多年不見,這次小敏回來,大家便相約一聚。我欣然應允。但誰也沒有想到,半個鐘頭后,我們沒和她那幾個同學一道晚餐,而是匆匆鉆進了出租車,逃亡一般離開了聚會現(xiàn)場,其狀可謂狼狽。
小敏完全沒想到會是那樣一個場面。她說:“這幾位同學,當年都是與我特別要好的姐妹,我去美國前,都來為我送行,就在路邊一家很不起眼的小飯店,那是一場抱頭痛哭的離別啊,可這么多年過去了,再次相聚卻要租用那么豪華的一間會議廳?!?/p>
其實一開頭我就辨別出這間豪華會議廳是由哪位姐妹操辦的,因為她是那樣惹眼,那樣急于被辨認出來。她是一位帶著管家(兼司機),抱著鹿娃娃(名種犬)姍姍來遲的貴婦人。她第一時間就讓小敏明白了,她已嫁入資產(chǎn)過百億的豪門。
這一重要信息甚至無須貴婦親口傳遞,自她一出現(xiàn),姐妹們紛紛離座,眾星捧月一般圍上去,不愁沒人為小敏介紹她如今無上尊貴的身份??赡俏毁F婦人的眼睛甚至都沒離開過懷中的鹿娃娃,母性十足地擼啊擼,盡可能表演得若無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