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十八年(1838年)四月,二十八歲的曾國藩在正大光明殿復試一等,殿試三甲第四十二名,屬下等,得賜同進士出身。此后正式更名為國藩,取國之屏藩之意。同年入翰林院做庶吉士。道光十八年五月初二,由禮部堂官引見,朝見道光帝;因答對明白、條理清晰,加之衣著樸素,深得道光帝賞識,被破格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M士入翰林,清朝開國以來僅曾國藩一人。之后他十年七遷,連躍十級,成為二品大員。對于生長在深山,出身“寒門”的曾國藩來說,真可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如此順達的官運在晚清政壇上是及其罕見的。最令人感慨的是,他曾在一年之內(nèi)連升四級,這番只有在戲劇里面看到的場景,卻實實在在發(fā)生在這個湖南士子的身上。那么曾國藩到底有何能耐?何以能得如此殊榮呢?
曾國藩飛升之快,官運亨通之原因不止一個。比如他個人勤苦努力,要求自己極其嚴格,廣泛結交京內(nèi)名流,在京官中造成了勤懇好學,為人正直、謙恭的普遍聲望。他自己就說“在京頗注清望”。
當然,在封建官場之中,如果沒有實權派的大佬賞識和提攜,即使你有再高的才學再大的名望,也未見得能官運亨通。曾國藩能夠在官場上迅速飛升,其實也離不開朝中大佬的著力提拔,其中主要是穆彰阿的援引與扶持。
學過中國近代史的人,對穆彰阿還是比較熟悉的。因為在歷史書上,他被認為是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的投降派,陷害林則徐,并被罵為“道光年間的秦檜”。
穆彰阿(1782—1856年),字子樸,號鶴舫,滿洲鑲藍旗人,郭佳氏,出身于滿族官僚家庭,父廣秦,官至內(nèi)閣學士,右翼總兵。穆是曹振鏞一類的人物,曹是“多磕頭,少說話”處世哲學的創(chuàng)造者,穆彰阿奉之為金科玉律,曹、穆二人極得道光寵信。穆為軍機大臣二十余年,尤其控制了中央科考選拔官員的大權,自嘉慶至道光兩朝,進士考試、殿試、朝考、庶吉士考差、翰詹大考,他都參與或主持。這是“衡文大權”,亦即選官大權。凡由閱卷、主考官手下產(chǎn)生的進士等功名者,都視考官為最親近、終生不改的“老師”,自己是考官永久的門生,比學校中最親近的真正的老師還要尊重。
穆彰阿利用幾十年的“衡文大權”,利用門生故舊,廣樹黨羽,時稱“穆黨”。凡是他想要推薦或打擊的人,沒有不成功的。例如羅敦衍、何桂清、張芾是同年翰林,張、何散館后都拜穆為“老師”,唯羅敦衍不拜。結果張、何同得考差,唯羅因“年輕”未得考差。實際上羅敦衍是三人中年歲最長的,在上諭待發(fā)時,穆彰阿惱羅不拜自己為師,竟讓皇帝收回了成命。
曾國藩會考之時,總裁官即為穆彰阿??荚囍螅鴩缡桨菀娏四抡冒?,穆對曾的文章、學問和行事都很贊賞。1843年翰林散館大比,穆彰阿又是總考官。試后,曾國藩又親拜了穆氏,并把自己的考卷謄清,呈給了穆彰阿,于是曾國藩又得了好成績。
不僅如此,穆彰阿還對曾國藩覲見皇帝、升官晉爵的關鍵之處直接指點扶持。有一次,皇帝要召見曾國藩,曾預先到穆彰阿處請教對答的內(nèi)容。穆彰阿讓一個干練的文員告訴曾國藩,以四百兩的酬金贈送某內(nèi)監(jiān),可買得皇帝的詔對內(nèi)容。曾國藩照此辦理了,結果皇帝召見時,所問果然是四百兩白銀買到的“歷朝圣訓”之內(nèi)容。此后,曾國藩的官運就更加飛黃騰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