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惡魔”(10)

斯皮爾伯格傳 作者:喬瑟夫·麥克布萊德


在新澤西的頭三年,斯皮爾伯格一家住在一所很大的復式紅磚居民樓里,卡姆登南29號街219號的華盛頓花園公寓。雖然這座復式居民樓看上去像一座簡陋的工房,但它卻被認為是非常讓人放心的住所。正如家庭世交米麗婭姆?福爾曼所描述的,“那是所有年輕猶太夫婦會選擇居住的地方”(現(xiàn)在那里大部分住著美國黑人和拉美裔人)。斯皮爾伯格一家住在卡姆登的時候,史蒂文最大的妹妹安妮于1949年圣誕節(jié)出生于費城。

1952年8月,斯皮爾伯格一家搬到了幾英里之外的哈敦鄉(xiāng),毗鄰哈敦菲爾德的郊區(qū)。那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富足鄉(xiāng)村,18世紀住著1.7萬名英國和愛爾蘭貴格會教徒。許多RCA的員工和RCA合作公司的員工也住在哈敦菲爾德。雖然斯皮爾伯格一家是從卡姆登遷移到哈敦鄉(xiāng)的年輕猶太家庭之一,但他們搬到郊區(qū)卻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決定。從文化角度來說,這意味著進入一個更為混雜的社區(qū),猶太人需要被同化才能為居民所接受。

“自1945年之后,美國猶太人的社會和經(jīng)濟情況都轉(zhuǎn)變得跟美國理想極為相似?!睈鄣氯A?S.夏皮羅在《治愈的年代》中寫道,“……美國猶太人在戰(zhàn)后的流動性,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他們遷移到了郊區(qū),進入了中產(chǎn)階級。在反映國家發(fā)展趨勢的同時,這些人口的發(fā)展方向在猶太人中顯得更為明顯。歷史學家亞瑟?赫茨伯格估計,在1945年至1965年之間的20年里,每3個猶太人當中就有一人離開大城市搬去郊區(qū),這個比率比其他美國人都要高。猶太人傾向于群居在郊區(qū),但一些勇敢的開拓者卻選擇搬到了一些只有少數(shù)猶太人居住的郊區(qū)。”

在20世紀50年代的十年間,整個美國目睹了舊都市垂直緊湊的居住模式突變成萬花筒般排列的郊區(qū)住房。有草坪和后院,有灑水裝置,還有供迅速降生到這個世上的孩子玩樂的場地。在這種快速復制萊維特的模式后面是一種麻木的統(tǒng)一。這種理智上枯燥乏味、缺乏想象并且最終只剩下虛幻的安全感,在20世紀50年代末不斷地被譴責、諷刺并且遭到質(zhì)疑。民權運動和女權運動的出現(xiàn)散發(fā)出一種更加刺眼的光芒,照耀在艾森豪威爾時期中產(chǎn)階級美國生活的排他主義和父權主義之上,代表了典型郊區(qū)的到來。因此,很多在1950年代郊區(qū)長大的人,都會帶著一種既懷念又厭惡的矛盾情緒去回首看這種環(huán)境。而斯皮爾伯格這個“郊區(qū)的詩人”,在他的電影里充分表達了這種矛盾的心理。

我們無法想象約翰?福特從沒看過紀念碑谷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也無法想象馬丁?斯科塞斯從沒走過紐約的窮街陋巷會是怎樣的一種結果,同樣,我們更無法想象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沒有在郊區(qū)長大會是怎樣一種情形?!拔覐膩矶疾粫靶紖^(qū),”斯皮爾伯格曾這樣說過,“我的生活就源自那里?!比欢M管他表達了自己對郊區(qū)的感情,斯皮爾伯格并不完全相信它和它的價值,更沒有在熒幕上熱情地描繪它。在《飛輪喋血》、《第三類接觸》和《外星人E.T.》這些斯皮爾伯格的電影當中,他的父母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通過努力遷入的郊區(qū),在他的電影中卻變成了不滿足現(xiàn)狀的中產(chǎn)階級人物渴望逃離的地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