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網(wǎng)絡發(fā)表了大量“甘地學”文章的新聞工作者雪佛,在《甘地與他的迷思》(Gandhi and His Myths )這篇短篇作品中,大膽批評甘地的非暴力運動,指它客觀地滋生了暴力因子,加強了南亞次大陸不同群體之間的仇恨。1947 年的印巴分治以及后來的人口強迫轉移,共造成約50 萬人死亡,部分正是源自這種間接誕生的暴力因子。在當時氣氛下,印巴雙方領袖越是強調非暴力,群眾卻越是有流血的準備,越是相信那些口講非暴力的領袖,只是為日后的暴力推卸責任。甘地本人固然是殉道者,但那50 萬人何嘗不是?事實上,印度獨立主要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適時出現(xiàn),而德日美等國先后向倫敦殖民總部施壓的結果,并非“非暴力、不抵抗”策略的直接功勞,何況甘地的所有繼任人亦不再高舉同一面旗幟,可見運動無論對當時和后世,都不一定有具體影響。今天再和巴基斯坦人談印度的“非暴力”或任何和談嘗試,他們多認為這又是印度宣傳部門的騙局,這個“又”,更是可圈可點了。
●國旗上的紡車,掩飾窮兵黷武
甘地最著名的行為除了絕食、坐牢和進行“食鹽長征”,就是在簡陋小屋內紡紗,作為捍衛(wèi)印度傳統(tǒng)工業(yè)、抵抗外來經(jīng)濟剝削的象征,這也成為今天印度國旗上正中部分的圖騰。蔣介石訪問印度時,和甘地話不投機,全靠演技出色的夫人宋美齡靈活應變,懂得投其所好陪甘地玩紡紗機,才完成了外交基本禮儀?!陡实貍鳌啡鐚嵎从沉思徏啞⑹雏}長征的畫面,卻沒有交待甘地紡紗背后的整套哲學思想,原來是要印度人回歸小國寡民、小農社會的簡樸形態(tài),并拒絕接受高科技。可以想象,這套理念即使在當時也沒有多少市場,連被視為甘地接班人、在電影中尊稱他為“爸爸”的尼赫魯?shù)热?,背后也對甘地的理想主義相當不以為然,除了那套紡紗機成了印度民族主義象征至今,勉強成了保育對象。
印度獨立后,小農社會的理念反而進一步趨于崩潰,甘地的繼任人紛紛追求大國崛起夢,除了搞核彈,更多次和鄰國交戰(zhàn),吞并了小國錫金,到了近年上臺的狂熱民族主義者手中,這個夢發(fā)得更加熾熱。在巴基斯坦人看來,甘地帶著紡車和羊群到倫敦參加圓桌會議,在會議中席地半裸打坐祈禱,無視基本的社交禮儀,只是矯情地宣傳,形象和帶著帳幕訪問歐盟的利比亞領袖卡扎菲一樣怪異,無論背后的理念多么崇高,也是一種虛偽的掩飾。
穆斯林最不忿明明自己處于弱小的一方,對方卻老是硬銷和平,以退讓形象爭取國際支持,加上印度享有百萬富翁游戲題目“誰是全球最大民主國家”的標準答案,以至依然有西方人以為印度主流社會接受甘地的簡約思想,只是不堪鄰國(包括巴基斯坦和中國)挑釁,才“被逼”武裝自衛(wèi)。既然甘地的一切理念業(yè)已被主流印度精英放棄,但新德里政府還在不斷建構甘地的神話,來爭取軟權力的資本,近年甚至打算在海外成立“甘地學院”,以和中國的孔子學院比拼,巴基斯坦人怎會不認為這是對歷史的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