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絲綢家書傾訴戰(zhàn)亂之苦 4

紅色家書背后的故事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家書文化研究中心


【家書背后的故事】

在 2009年 12月 28日開幕的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打開塵封的記憶——中國民間手寫家書展”上,抗戰(zhàn)家書部分一塊用毛筆小楷書寫的絲綢家書格外引人注目。這塊絲綢家書長 68厘米,寬 63.5厘米,基本上呈正方形,內(nèi)容長達 3500字,歷經(jīng) 60余年歲月磨洗,文字依然清晰可辨。

A 即公元 1943年 11月 21日。

寫信人符梅軒,收信人符鎮(zhèn)寶即當代著名戲劇家阿甲。 1943年 11月 21日符梅軒寫此信時家人正在上海生活,哥哥阿甲在延安。她在信中向哥哥傾訴了 1937年八一三事變后百姓逃難的悲慘景象,淪陷期間上海難民遍地、物價高漲的現(xiàn)實,以及家里生活的艱難。符梅軒于 1956年去世后,這封家書由其子陳天仁先生珍藏。 2009年 7月,已定居海外的陳天仁先生將此封珍貴家書寄回了祖國,參加此展。

阿甲( 1907—1994),當代著名戲曲理論家、導演、編劇。原名符律衡,自幼多才多藝,人稱“十齡童”。1938年春到延安,主演京劇《打漁殺家》、《逼上梁山》等,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建國后,任中國京劇院總導演、副院長。 1964年主編導現(xiàn)代京劇《紅燈記》,公

演后獲得巨大成功。“文革”中受迫害。

“文革”結束后,阿甲又煥發(fā)了藝術青春。他指導和幫助了江蘇的昆劇、京劇團體排演《爛河山》、《李慧娘》等劇目,獲得了巨大成功。晚年定居無錫曹張新村。曾任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副主席、文化部京劇振興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符梅軒( 1910—1956),江蘇宜興丁蜀鎮(zhèn)雙橋村人。她是一位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婦女,沒上過正規(guī)學校,靠自學成才。生前堅持每天寫日記,從不中斷。即使是在她去世前的十幾天,仍堅持每天寫日記,最后幾天實在不能動筆,就口述日記內(nèi)容,讓家人

符梅軒

符鎮(zhèn)寶(阿甲)

幫她記。

符梅軒少年時是當?shù)剡h近聞名的孝女。為了能治好母親多年的病,竟“割肉救母”,用刀將自己左臂膀上的一塊肉割下,要煮給她的母親吃。從此,她的左臂膀上留下一個醒目的疤痕。

符梅軒勤勞、節(jié)儉、善良。據(jù)說她舉行婚禮的那天,有一個要飯的乞丐闖進婚慶的喜宴,遭到一些客人的驅趕和推打。她見此狀,頓時忘記了自己新娘的身份,立即不顧一切沖進人群,將自己身體伏在被逐趕的乞丐身上,保護著乞丐免受逐打。沒有等那些圍攻的客人醒悟過來,她自己的身上和新娘的衣裳都被客人扯傷了。她還經(jīng)常將家里做好的飯菜和面食送給乞丐們吃。

20世紀 50年代初,位于上海石庫門的兩間房的家里,除了符梅軒一家五口人外,還住著她的父親、兩個妹妹,丈夫弟弟的遺孀和他們的兩個孩子。一大家人全靠符梅軒丈夫一人做兩份工作,每月 60元的工資維持生活。符梅軒當時為這個大家庭管理經(jīng)濟,將這 60元錢的每一分錢都掰成兩半來用。她在日記中有許多這樣克勤克儉、苦度時艱的描述。

(孟兆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