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關于周揚的母親
周揚的母親原名劉喜菊,嫁給周揚的父親周稚仙后從夫姓,改名周繼芳。周繼芳也是大家出身,父親在廣東當過縣令,她讀過私塾,且文化水平不低。前幾年我到周揚的家鄉(xiāng)益陽去考察,陪同我的益陽“三周研究會”(周谷城、周揚、周立波統(tǒng)稱“益陽三周”)秘書長姚時珍還對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周繼芳少時陪同叔叔去見私塾的先生劉宜元,劉宜元出對子考試:“山中宰相”。她的叔叔對不上來?;氐郊液螅芾^芳對父親說:這個對子很好對,就對“月中嫦娥”。她的叔叔將周繼芳的對子告劉宜元,劉認為周繼芳有才氣。后來,周稚仙和周繼芳結良緣,就是劉宜元做的媒。周揚兩歲時,父親去世。周繼芳為了讓周揚得到良好的教育,延請劉宜元作周揚的家庭教師。周揚后來回憶中,時常提到這位劉先生??梢?,周揚的啟蒙時代,印上了劉先生的痕跡。
由此說來,周揚的母親周繼芳也是通文墨的人。從信中看,除了偶爾有幾個錯別字之外,整封信很流暢。尤其值得稱道的是,該信是用白話文寫的。提倡白話文,是在 1919年“五四”之后。周繼芳私塾出身,能夠接受白話文,當然有周揚的影響,但她自己顯然也是個常讀書、接受新生事物的人。
三、關于吳淑媛
周繼芳在信中,不但提及家中境況,而且提到周揚的妻子吳淑媛:“淑媛實在可憐,每日也要煮飯、洗衣。她又多病,時常氣痛,肚子飽得很大。 ”
吳淑媛是官宦家庭出身,父親吳家榜曾任清末長江水師提督,一品大員。吳淑媛嫁給周揚后,不但以自己家族雄厚的資金支持周揚從事革命工作,而且自己也以各種方式為周揚作掩護。吳淑媛每次去上海與周揚相會,總是從益陽帶去一大包金首飾,她把金首飾換錢對付上海的花銷。周揚晚年對兒子周邁說:“我那個時候在上海生活全靠你媽。你媽靠什么呢?靠你外婆給的首飾,金首飾一大包,就放在抽屜里,也不鎖,沒錢用了便取一件去換錢。當年家里人來人往,益陽的林伯森、劉宜生都住在我們家,來往的人中還有地下黨和左聯(lián)的朋友。這么多人都靠你媽的首飾維持。你表舅(劉宜生)不想革命了,要我們一起回益陽,我不同意,他就把那一包金首飾全部拿走了。以此要挾我們回益陽,幾天之后,他又回來了,把那包金首飾又送了回來。 ”
吳淑媛甘心做一個賢妻良母,她對周揚的革命事業(yè)全身心地支持。她認為運宜愛她對她好,她對丈夫的感情深信不疑。 1928年,益陽有兩個女共產(chǎn)黨,因逃避追捕到上海尋求周揚保護,周揚與她們扮作夫妻和兄妹在一起另租房子住了二十多天。這事情事先征求吳淑媛意見時,她也是不假思索欣然同意。周揚晚年在醫(yī)院給兒子談到這些往事時,總是要感嘆:“你媽媽真是善良??!那是人世間少有的善良。 ”
可以說,盡管吳淑媛沒有加入過中共,但她對周揚的支持,也是為革命盡了力的,后人不應忘記這一點。
1937年周揚去延安后,吳家也家道中落了。吳淑媛的弟弟因經(jīng)營襪廠不善,將家業(yè)賠盡。吳淑媛也失去了家中的經(jīng)濟支援,只好自己帶孩子并孝敬婆婆。周繼芳信中“也要”兩個字,鮮活地點出了這種由富家小姐淪為家庭婦女的轉(zhuǎn)變。
1942年春天,吳淑媛在思
念周揚與病困中撒手人寰。
四、關于周揚與蘇靈揚
1934年,周揚送吳淑媛回益陽后,另一個女人走進他的生活圈,她就是蘇靈揚。
蘇靈揚 16歲進入上海松江女中讀書, 19歲考入了上海光華大學教育系。那時,進步的文化團體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簡稱“左聯(lián)”)已經(jīng)成立。受進步力量的影響,她秘密參加了革命文藝2007年 3月 7日,是周揚夫人吳淑媛女士 100周年的誕辰。中國作協(xié)魯迅文學院原副院長周艾若、國家教委原研究員周邁、河北經(jīng)濟學院教授周岳等周揚后人,前往湖南益陽赫山區(qū)新市渡鎮(zhèn)田莊灣周揚故居,深切緬懷這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