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克木先生寫《少年時》,其中有一篇文章《史學老話》,僅千把字。他以人為線索,為一八九八年至一九四八年間,中國學術(shù)的流變,列出二十個主線。諸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以古為今,以今為古;章炳麟—黃侃—劉師培:是古非今,以今傍古;蔡元培—胡適—馮友蘭:移外為今,欲外體中用,結(jié)果仍是中體外用。下面還有傅斯年、顧頡剛、李濟、夏鼐、王國維、董作賓、郭沫若、唐蘭、陳寅恪、錢穆、馬建忠、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王力、馮承鈞、向達、陳垣、湯用彤、許地山、魯迅、鄭振鐸、王國維、吳梅、李儼、錢寶琮等數(shù)十人。金先生一一點明他們的專長與學旨,按照這樣的路徑步入浩如煙海的國學領(lǐng)域,以人索書,以書知理,自然會產(chǎn)生“航標燈”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