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喬木的名字是同毛澤東主席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中國有句老話,叫做“蓋棺論定”。毛澤東在1976年9月逝世,照常理,胡、毛關系到這時也就終結了,而我的講演題目,把他們關系的下限定在1981年,延伸了五年。這是什么道理呢?
這是因為,實際上,對偉大歷史人物的“論定”很不容易,“蓋棺”而未能“論定”的情況并不少見。在粉碎“四人幫”以后,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評論,就發(fā)生了很大的爭議。有“兩個凡是”,也有全盤否定。直到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作出《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才最終“論定”。而胡喬木,是這個歷史決議的主要起草人。所以,講胡、毛關系,要講到1981年才比較完整。
胡、毛關系前后持續(xù)了40年,可以分為五個段落。
一、20世紀40年代。胡喬木1941年2月到毛澤東身邊,擔任毛主席和政治局的秘書,到1949年進城。這是從學徒到助手到開始獨當一面工作的階段。
二、20世紀50年代。胡喬木在毛澤東領導下,一方面獨當一面,主管新聞工作;一方面參加文件起草。這是開始發(fā)揮黨內第一支筆作用的時期。
三、20世紀60年代前期。胡喬木同毛澤東的關系可以說是詩友時期。1961年夏,胡喬木因病休養(yǎng)。1964—1965年間,胡喬木與毛澤東的交往主要是詩詞創(chuàng)作和修改。
四、“文化大革命”時期?!拔幕蟾锩背跗诤鷨棠臼艿經_擊,因毛澤東要去看他而受到一定“保護”。從1967年夏至1974年,處于他自己所說的“冷藏”狀態(tài)。1975年,毛澤東起用胡喬木負責編輯《毛澤東選集》第五卷,胡喬木“復出”,擔任國務院政治研究室主要負責人,協(xié)助鄧小平進行各方面的整頓。在年底開始的“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中再次“靠邊”。所以,“文化大革命”時期又可分為“受沖擊”、“冷藏”、“復出”和“再受批判”四小段。
五、1977—1981年五年,可稱之為“歷史評價時期”。
下面,按照這五個段落來講一講胡喬木和毛澤東的關系。
20世紀40年代:十載沐春風
胡喬木是在1941年1月發(fā)生皖南事變后調到毛澤東身邊當秘書的。對于胡喬木來說,到毛澤東身邊當秘書,是他一生的一個轉折點。胡喬木
到毛澤東身邊的最初十年,是從學徒而至助手、再至獨當一面工作的時期。他同毛澤東朝夕相處,在毛澤東這樣的導師指點下做事、寫作,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得天獨厚的條件,使他無論在學習和領會毛澤東思想方面,還是在學習和效法毛澤東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方面,都能突飛猛進,從而成為著名的中共理論家、“黨內第一支筆”。有的老同志說:“沒有同毛澤東這段緣份,就沒有今天的胡喬木?!焙鷨棠就砟暧芍缘卣f,他的進步同“毛澤東同志的指導教誨”分不開。對于毛澤東來說,胡喬木這個“學徒”學得很好,很快就成了得心應手的助手。毛澤東有這樣一個管用的助手,真是如虎添翼。不僅大大有助于他領導的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yè),而且特別有助于毛澤東的理論創(chuàng)造,有助于毛澤東思想的形成。
整個20世紀40年代,胡喬木一直跟隨毛澤東左右。大致有三段:一是準備和參加延安整風;二是抗戰(zhàn)勝利后隨毛澤東重慶談判;三是1947年4月中旬起隨毛澤東轉戰(zhàn)陜北。1948年4月到達西柏坡(河北省平山縣),毛澤東要他獨當一面,擔任新華社社長兼總編輯、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