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阿拉伯之春打破了“資源詛咒”嗎?(2)

時代正在改變 作者:張鐵志


美國學者羅斯(Michael Ross)在2011年9月的《外交事務》期刊上就為文駁斥。因為阿拉伯之春的前兩個垮臺政權埃及和突尼斯都是沒有石油資源的,其他幾個石油國家如沙特阿拉伯、巴林都穩(wěn)如泰山。唯一垮臺的豐富石油國家是利比亞,但卡扎菲的倒臺跟外力介入(亦即北約轟炸)有很大關系。伊拉克也有豐富石油,但更是在外力之下建立脆弱的民主。所以阿拉伯之春并沒有真正顛覆這個石油詛咒。

羅斯更進一步提醒我們,即使威權政體垮臺,新的民主還是很可能受到石油詛咒的影響,亦即選出的領袖還是會用石油換來的資源提供民生福利,但同時壓制異議,例如委內瑞拉的查韋斯或者俄國的普京。

除了經濟和社會條件外,對政治變遷的分析還得觀察政權性質和國家的控制能力。許多學者都強調一黨支配型的威權政體向來比強人統(tǒng)治型和軍事統(tǒng)治型的政體更為穩(wěn)固,因為所有威權政體都可以靠經濟表現、民族主義或恐怖統(tǒng)治來鞏固權力,但一黨支配型的政體對社會有更強大的穿透力和吸納力。

“阿拉伯之春”證明了強人統(tǒng)治的蘇丹式政體(sultanistic regime)的脆弱。所謂蘇丹式政體是指“國家領導人不顧正式體制來擴張個人權力。他們不訴求任何意識形態(tài),而且除了維持權力外別無目的。他們也許會保留某些民主制度,如選舉或政黨,但是他們借由培養(yǎng)忠誠支持者或有時宣布國家的緊急狀態(tài),而蔑視這些制度”。這種蘇丹式強人政體看來不可動搖,但其實很脆弱,尤其他們會遭遇權力繼承問題。所以雖然民眾抗議震撼了許多中東國家,但最早成功的突尼斯和埃及都是現代蘇丹式政體;相對地,其他許多阿拉伯國家屬于君主式王朝,是比較制度化的威權統(tǒng)治。

石油詛咒或政權形態(tài)或許確實支撐了阿拉伯的威權體制,學術知識雖然也告訴我們結構性的趨向,但是歷史往往是在不經意的轉角改變方向。誰知道下一個春天會在哪里出現?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