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伊斯生前并未寫完,也未自行出版過《斯蒂芬英雄》,不過喬伊斯去世以后,《斯蒂芬英雄》已完成的11章得以出版?!肚嗄晁囆g家畫像》標志著喬伊斯的作品從早期的風格到另一階段的巨大轉變,小說中男孩對語言的認知一點點覺醒,語言的潛力進一步被挖掘出來(不僅對作者是這樣,對歐洲文學界亦如此),從無知無畏地應對這個世界到成長為世故老道的青年人。在洋洋灑灑的五章中,喬伊斯主導著主人公的成長,他的敘述并非連貫性的,而是由一系列小插曲和較長的暫時性時間間隔支撐。每一段都記錄著斯蒂芬成長的一個新階段及這個人生階段的意義。語言的細節(jié)往往會提供最細微的線索。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的吸引讀者之處:我們看到了斯蒂芬對愛爾蘭政治沖突的激烈反應,對性的渴望,宗教生活的誘惑,道德統(tǒng)治的社會教化和限制,對友情的渴望,以及對藝術的著迷。在這些情節(jié)的背后有一個故事背景——主人公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每況愈下,而喬伊斯自己的家庭也曾面臨這樣的困境。
人們對該作品褒貶不一。許多評論者很欣賞喬伊斯對小男孩及其之后成長為青年人的心理狀態(tài)的生動刻畫,贊嘆喬伊斯寫作風格的多元性和力量感,以及他對待性和宗教的誠實。而另外的許多人則認為該作品中出現(xiàn)了大量私密語言,甚至有人說喬伊斯熱衷于刻畫“成年人被性糾纏而感到痛苦”(一位評論者曾這么說)是非常令人作嘔的。還有一些人認為喬伊斯的敘述冗長無味,對讀者真正的需求視而不見。喬伊斯的《青年藝術家畫像》經(jīng)由龐德的幫助,得以在英文雜志《唯我主義者》(The Egoist)上連載發(fā)表,而龐德也對該作品贊賞有加,認為它繼承了福樓拜的寫作傳統(tǒng),是一部純正的歐式小說。盡管赫伯特·喬治·威爾斯擅長另一種類型小說的寫作,但他還是十分欣賞喬伊斯的這部小說。威爾斯從這部小說中讀出了濃厚的反英格蘭的愛爾蘭情結,而該作品的這一維度最近才被挖掘出來。《青年藝術家畫像》收到的反響不一,這與小說自身的復雜性相吻合。《青年藝術家畫像》通過被現(xiàn)實打磨得愈加敏銳的一雙雙眼睛和愈加清醒的一顆顆心靈,將世紀之交時的都柏林的一幅幅真實畫面刻畫得淋漓盡致。在冷酷的現(xiàn)實面前,讀者似乎無從選擇,只有從作品中抽離出來。這便是這部小說中令人感到諷刺的一點,讀者無法完全接受這部作品。喬伊斯的愛爾蘭不是復舊者的愛爾蘭。在復舊者的愛爾蘭,星星已然要墜落。該作品出版的那一年,都柏林發(fā)生了復活節(jié)起義,這是愛爾蘭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這之后充滿創(chuàng)傷的日子讓愛爾蘭人追憶往日神話般的歲月的空間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