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2年6月29日,是召開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家長會的日子,學校上下都在為家長會做著準備。
早晨八時,與袁明教授和新加坡戲劇家唐嘉猷先生等共進早餐。在餐桌上,我與袁明教授談到了北大的一些人,如湯一介、謝冕、臧棣、季羨林、林庚等人,也談到了四川雙流劉門及劉門涌現(xiàn)出的大學者劉咸和他的《推十書》,談到北大在西南聯(lián)大期間的一些人與事,談到四川作家馬識途等。
唐嘉猷研究戲劇,在新加坡卓有影響,因為孩子在太湖大學堂讀書,因此,他常來這里,既為見見孩子,更為聆聽南師教誨。我在飯桌上與旅居美國的唐先生談到了戲劇家高行健、魏明倫,導演蔡明亮等,甚至談到了現(xiàn)在美國的高爾泰先生。
總之,話題很廣,隨意漫談。
袁明教授和唐嘉猷幾乎異口同聲地說:“國平,你的知識面實在太廣了,簡直就是一個活Google,以后我們就叫你‘Google王’好了?!焙髞?,我又跟李淑君等談到了廟港的虞山面館、各種小吃等一些事物,淑君姐說:“哇,看來你的不僅用腦袋Google,還要用腳步Google,真是太厲害了?!?/p>
李淑君是臺灣最早追隨南師的學生之一,大學時代即開始聽南師講課。她給我講了一段找李登輝募集資金的故事。
那是20世紀70年代初,“東西精華協(xié)會”成立后,曾面臨經(jīng)費不足的困境。當時南師一方面拿出自己不多的積蓄;一方面面向社會募集資金,因此,那段時間南師的學生抱著募捐簿到處募捐。
李淑君當時在臺大經(jīng)濟系念書,有一次,在上課前,她拿著協(xié)會資料在課堂上募捐,當時準備上課的教授李登輝進了教室,他拿起募捐簿看了看,當場捐了500元,這是一筆不小的數(shù)目。據(jù)說當時李登輝的月收入約1200元,募捐款相當于他當時一個月工資的一半。李淑君高高興興地回去報告南師,卻被南師說了一通:“對一個清苦的大學教授來說,500元不算多也不算少,你怎么好意思向他募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