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耽誤進(jìn)餐,又不影響交流,方能饕餮美食亦其樂融融。飯后的咖啡、意大利紅茶或印度花茶和各式各樣的小甜點,是自助餐必不可缺的點綴。老舍筆下的老北京,吃完飯后必得再喝碗湯或飲壺茶,叫“溜縫”。即便進(jìn)餐吃個七分飽,一“溜縫”也有九分飽了。國外的飯后咖啡、甜點時刻,頗有中國“溜縫”的意味。
也許因為從小食物的富足,北歐人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yè),都是學(xué)校管吃管喝,沒有被餓著過,所以對食物沒有占有欲和恐慌感,但也絕對不會因此而肆意浪費,這一點,與學(xué)校的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確確切切密不可分的。
很重要的一點是孩子們的餐桌從來都是自己做主,不管你是一歲半的孩子還是17歲半的孩子,幼兒園老師或者家里父母幾乎從來不會為每一個孩子平均分配食物。盛菜的食盆放在桌子中央,大家圍桌而坐,從一個孩子起,他自己用公勺盛起想要的食物,多寡不限,但北歐孩子們從小也許就會在幼兒園和家里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吃多少拿多少,不要浪費食物。而最重要的是大人會要求其說到做到。
有些小孩子一時難以掌握食物的分量,也許是為了好玩,起初會盛很多在盤里。但老師不會阻止,只是要求孩子們盡可能吃掉自己決定的分量。倒過幾次剩飯,看到別的孩子都干干凈凈吃完自己盤子里的分量,倒飯的孩子“吃多少拿多少”的意識終于形成,慢慢地也學(xué)會控制自己拿取食物的分量。而如果有任性不肯好好吃飯的孩子,哪怕是每餐只取幾顆青豆、幾片黃瓜,老師也照例不會為其添飯更不會喂飯。
經(jīng)過幾次挨餓,這些孩子便體會到“吃多少拿多少”的含義,拿不夠分量就意味著挨餓。就在這點點滴滴的餐桌教養(yǎng)上,北歐人培養(yǎng)出了典型的“游刃有余、特立獨行、凡事有度”的處事風(fēng)格。而這種風(fēng)格,從餐桌出發(fā),乃至在職場以及北歐人生活里的方方面面,得以延續(xù)。
除了北歐人的“自助餐”文化,另一個根植于日常生活的傳統(tǒng),就是“排隊”。排隊的實質(zhì)其實是一種社會的責(zé)任感。對自我的約束,對規(guī)定的遵守,對時間的尊重。在公共場合,你也幾乎看不到北歐人亂麻一樣擠成一團(tuán)買菜、購物、擠車的“盛況”。
每個寶寶在還沒長牙的時候,就已經(jīng)接觸社會,從媽媽爸爸那里獲得第一個要遵守的社會秩序:排隊。這種習(xí)慣在幼兒園里得到延伸,只要會走路,事情就開始學(xué)著自己做,學(xué)著排隊,學(xué)著遵守公共秩序。在幼兒園工作的時候,看到一個特別可愛的中瑞混血小女孩,那么小,走路還走不穩(wěn),就開始像其他孩子一樣,端著盤子自己打飯,自己吃。吃完自己再去排隊把盤子放到待清洗的餐車上。
排隊顯示了北歐人時間的觀念和公共責(zé)任意識,因為排隊無疑提高了辦事效率。排隊的概念在瑞典人心中根深蒂固,不論你是誰,凡事都要守序,凡事都要排隊。去商場購物,在自動提款機(jī)取錢,包括和人說話,先后的秩序是第一的。排隊顯示出一個人的公共意識方面的良好修養(yǎng)。幼兒園里孩子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St i k!”,意思就是“排好你的隊”。
是的,凡事都要St i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