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第十、第十一王朝時期的主旋律變成了三國演義,占婆人和西方鄰居、柬埔寨的高棉人之間的殺伐逐漸成為主基調,越南人與占婆人之間雖然戰(zhàn)爭不斷,卻已經逐漸退居幕后。柬埔寨和占婆的歷史會在下文中提到,戰(zhàn)爭中的占婆曾經有攻陷敵國首都的興奮,也有著被敵人滅國的屈辱,當100多年的紛爭過去之后,占婆人發(fā)現(xiàn)除了國力更弱之外,其實他們什么都沒有得到。
到了第十二王朝時期,占婆和安南迎來了共同的敵人:蒙古人。
如果經過越南,那么又有兩種選擇:第一,向越南借路,經過越南允許后通過;第二,不理睬越南的抗議直接通過,甚至征服越南。
唆都元帥經過考慮,認為從越南借路的可能性不大,因為越南人一定知道,如果北方的元帝國征服了南方的占婆,那么越南就成了夾心餅,滅亡只是早晚的事兒,而如果強行通過,代價也很高昂。
他選擇了由海路前往占婆。但是,當元軍到達后卻無法展開攻勢。占婆人雖然是海洋民族,但在敵人的進攻面前又搖身變成了山地民族。當元軍到達時,占婆的軍隊大都撤入山區(qū),并不斷對元軍進行騷擾,這種外科手術式的游擊戰(zhàn)法讓元軍很不適應。
經過一段時間的游擊戰(zhàn)與反游擊戰(zhàn),忽必烈認識到,為了徹底打擊占婆,必須借道越南,于是他從陸路派遣援軍,浩浩蕩蕩地向越南開去。
在元軍的逼迫下,曾經兩個敵對的民族終于決定聯(lián)合起來。也許是感到了唇亡齒寒,越南的陳朝拒絕了蒙古人的借道提議。于是戰(zhàn)爭從占婆轉向了越南,蒙古人決定先征服它。
但戰(zhàn)爭的結果卻是:越南的陳興道打敗了不可一世的蒙古人,也結束了忽必烈征服中南半島的夢想。越南人也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民族象征,不僅從政治上,也從文化上找到了自己的獨立性。
雖然戰(zhàn)爭已經結束,但為了平息蒙古人的怒氣,占婆人決定恢復對元朝的朝貢,用有限的讓步獲取了獨立。1292年,蒙古人的艦隊從占婆擦過,進攻位于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占婆的艦隊一直尾隨著蒙古人,擔心他們會在占婆登陸。但蒙古人沒有登陸的意圖,而是直接前往爪哇吃敗仗去了。遠征爪哇的失敗使得蒙古人連東南亞的海島也不敢靠近了,忽必烈征服東南亞的嘗試就此結束。
那段時間,是安南和占婆的黃金時代,也是兩國難得的和平時期。
然而,當北方的越南獲得了獨立精神,在文明的軌道上大步前進的時候,南方的占婆卻又回到了萎靡的慣性之中。它的文明已經過于成熟了,很難通過一兩次刺激獲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