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斯。難以想象這么簡短的一個名字就能將我概括。如果可以,我會給這個簡單的名字加一長串定語:我是法國人,我20歲,我有一千、一萬種身份。
14歲那年,我被法國政府選為代表,到意大利羅馬參加青少年八國峰會。我在那里遇到了很多優(yōu)秀的同齡人,其中就包括這本書的作者。那時的南戈活潑聰穎,是人群中光芒一般的存在。很快我就和她、和參會的其他代表成為了好朋友。在羅馬,我發(fā)現(xiàn)世界上還有許多杰出的人,他們生而不同,并且選擇活得不同。這一發(fā)現(xiàn)重塑了我的人生觀,我決心在渴求知識之外,更多地體驗生命。
2009年夏天,我到北京參加模擬聯(lián)合國大會。也是在那一年,母親允許我搬到宿舍和交換生同住,因為她覺得這樣有助于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2010年,我離開法國到挪威做交換生。再后來,我去厄瓜多爾上了十一年級。16歲時,我比同齡人提前兩年完成高中學業(yè),穿越大半個法國到里昂讀大學。在法國第二大城市生活了兩年之后,18歲的我覺得是時候再次出發(fā)去尋求不同的體驗了。
這一次,我決定去中國。
在北京的兩年里,我致力于推動中美之間的貿(mào)易投資,努力學習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今天,我對自己“半個中國人”的身份非常自豪。我愛這個國家,哪怕它并不使我與周圍的人們更不同。
我能簡略談談自己對中國年輕人的看法嗎?
在中國,有兩點發(fā)現(xiàn)使我尤為震驚。第一,中國的年輕人(二十歲出頭的)稚氣而不成熟。大部分年輕人很不獨立,不會做飯,飲食不健康,對于生活常識知之甚少(比如性知識),情緒化,有點懶惰。最不幸的是,他們對自己未來想要追求什么一無所知。第二點卻可以說是第一點的積極面。也許正是由于這種稚氣和不成熟,中國人很享受生活,充滿好奇,單純而又無憂無慮。他們較少被西方暴力和過度性欲化的世界所侵蝕。在歐洲——請注意我的用詞,“歐洲”而非“歐美”——年輕人確實更加了解他們所處的世界和自己在其間的位置。他們更獨立、受教育程度更高、更有文化品位,但他們同時也不得不早早地面對性、毒品和酒精的誘惑。
我喜歡中國,因為她是一片充滿機遇的樂土。在某種程度上,她比我的祖國與我的心靈更為契合?,F(xiàn)在,單一的國籍已無法定義我了。我不再將自己視為一個純粹的法國人。我在某些方面像中國人,在另一些方面像美國人。我自認是一個真正的世界主義者。我去過五個大洲、二十二個國家,我的身份認同隨著經(jīng)歷的增加也日漸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