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明之夜》。舞劇《葡萄仙子》發(fā)行單行本后,只適合中高年級學生表演,有些兒童總演不著戲。所以在構思這個劇本時,特意配上八個低年級的孩子可以扮演的角色,滿足他們的要求。雖然也借用神仙,但不是歌頌,而是說明神仙是沒有快樂的,當了神仙不如做人好。本劇把中國古代的嫦娥和臆想出來的外國快樂之神湊在一起搬上舞臺。這個劇經(jīng)《小朋友》周刊陸續(xù)刊出,劇中除兩個角色需中高年級兒童扮演外,其余八個小孩,唱出幼兒的歌曲,適合低年級學生來演,他們有戲可演,都大為高興。”
“三、《三蝴蝶》?!镀咸严勺印反笫芨餍W生歡迎,我又編寫了一部長歌舞劇《三蝴蝶》,這也是遞展式的。這出戲的情節(jié):描寫三只蝴蝶在菊花叢中飛舞,天氣漸漸變化,風雨雷電陸續(xù)加劇,蝴蝶要求菊花保護,可是一朵花不能容納三只蝴蝶在一起,而三只蝴蝶不忍分離,仍與惡劣氣候作斗爭,結果太陽出來了,蝴蝶、菊花歡欣歌舞,暗喻在困難環(huán)境中,要堅持奮斗到底。”
“四、春天的快樂。《三蝴蝶》演出后,中學生也要求給他們也寫些歌劇,于是又編寫成《春天的快樂》。少年歌舞劇的意境和詞曲自然要求比兒童歌舞劇復雜些。歌詞增強詩意,音樂要求優(yōu)美動聽,舞蹈采用了一些成套的舞,注重優(yōu)美的姿勢和輕柔緩慢的動作?!洞禾斓目鞓贰分黝}是:青年必須勞動才能得到快樂。劇中描寫一個不愛勞動的少女——憂愁公主,經(jīng)過桃、李、蜂、蝶、鶯、燕和兩個小朋友的啟發(fā),認識到不勞動的人,只有憂愁,沒有快樂。故事簡單,但結構上有些特點;幕后有一段朗誦,講明劇旨。”
“五、《七姊妹游花園》。這個歌劇同樣是為初中的少女們所表演的,所不同的它是回旋式的歌舞劇。寫六個姊妹的花卉各有偏愛,唯獨七妹普遍愛群花,于是‘萬花仙子’把‘萬花寶盒’送給了七妹。有獨唱、輪唱、齊唱、合唱。七個姊妹完全以美的姿勢在舞臺上活動……”
“六、《麻雀與小孩》。劇情順展,歌舞結合,近似小型歌劇,是直進式歌舞劇。這出兒童劇的主題,是教育兒童養(yǎng)成善良、誠實的道德品質。《麻雀與小孩》的結構為直進式,就是反同時、同地、同人物的一個故事直敘下去。后奏曲用下調小快板(二黃手法)奏‘大開門’,爽朗流暢,表示這是喜?。▌〗K前以本曲為舞曲,顯示首尾呼應)。劇分五場,每場都有不同的曲調,并標上小標題,每段標上曲牌名。第一場‘教飛’——老麻雀教小麻雀。曲名‘飛飛曲’,換C調(反二黃手法)唱奏,這是西歐兒歌調,簡單明了,幼兒也聽得懂。第二場‘引誘’。老麻雀去打食,囑咐小麻雀不要亂飛,小孩偶然看見小麻雀,便引誘她到家里去關起來。曲名‘嗤嗤令’,換F調中板(二黃手法)唱奏,這是湖南民間歌曲,樸實親切,表現(xiàn)老麻雀愛護女兒,小孩偶然淘氣和小麻雀因餓被誘的心情。第三聲‘悲傷’。老麻雀打食回來找不到女兒,由焦急而悲啼,曲名‘長白山曲’,F(xiàn)調,曲趣適合劇情。第四場‘懺悔’,小孩問明老麻雀的苦情,頓時覺悟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應即悔改,把小麻雀帶來送還。這一場是劇的主題重心。曲名‘蘇武牧羊’,F(xiàn)調,稍慢,漸加快,曾有文人填配雅詞,相傳是東北古曲。音調昂揚,感情醇厚。第五場‘團圓’,劇中人物互相傾訴,寬懷歌舞。曲牌用了京劇‘探親家’的‘銀絞絲’,明快歡樂,在高潮后,它撐得住戲劇快要結束時的氣勢,使觀眾情緒再度提高。唱完末了一句‘月明、風靜、草軟、花香,大家跳舞吧!’緊接著用F調奏小快門‘大開門’曲,進行三人舞,舞完劇終。”
“這劇脫稿之后,在好幾個小學中試排試演多次,1922年4月,《小朋友》從第二期至第七期分六次連載,以后邊演邊改,逐漸完整,出現(xiàn)單行本,流行了二十余年。解放后,在1956年全國第一屆音樂周期間,由北京中國兒童劇院演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音及各電臺播送,改名《喜鵲與小孩》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并由中國唱片廠灌片。(按:當時除‘四害’,麻雀屬于‘四害’,所以改了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