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 1

民國風華 作者:黎遂


羅山詩社的成立,最高興的卻是大伯和父親兩兄弟。那時大伯錦熙六歲,父親五歲,正是活潑好動、對什么都有興趣、都好奇的年齡。那時大伯和父親在自家的私塾里讀書已有三四年,在祖父和塾師王仲言的教導下,打下了扎實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礎。

詩社的開辦,使家里比平日更為熱鬧,詩社的成員隔三差五就來聚會,詩酒流連、臧否國事,“談笑皆鴻儒,往來無白丁”。黎家的家規(guī)是非常寬容、自由的,它從不禁錮孩子們的思想,順從孩子們的天性自由發(fā)展,所以我的父親從小就養(yǎng)成了既活潑又穩(wěn)重、既含蓄內斂又熱烈奔放的個性。

詩社成員聚會,并不禁止伯父和父親參加。很多時候,伯父和父親就坐在祖父的膝上聽著社友們的談詩論賦,品碑讀帖,一點一點潤浸著心靈;詩友們繪畫、書法的時候,伯父和父親跟著抻紙磨墨,品味其筆底意蘊。這種環(huán)境的從小熏陶,對父親今后的厚積薄發(f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伯父和父親的身材從小瘦弱矮小,父親成年后身高也才一米六多一些。社友們寫詩作畫時,伯父和父親總喜歡在旁邊看看,但身小體弱爬不上凳子,長輩們就把他們抱上來。齊白石對他們尤其喜愛,自己作畫刻印時,從不禁止在旁玩耍觀摩。1957年,齊白石逝世時,大伯錦熙心痛無比,含淚草就一幅挽聯,其中就寫著:“總角論先嚴,牽裾曾記陪詩酒”,就是緬懷孩提時的舊事。

天氣晴好的日子,社友們就去附近的羅山踏青。春夏的羅山美不勝收,山上竹林茂密,古樹參天,群鷗翔集,百鳥齊鳴,風光甚是旖旎,一行人攜手入林,在古木之下、清溪之旁談古論今。談得累了,大家也不拘禮,擺酒排饌,在林間席地而飲,恍若有魏晉之風。這時候,正是伯父和父親最為歡快的時候,兄弟倆一邊玩耍,一邊聽著父輩學人們的高談闊論,有時候祖父興致好,也會考考兄弟倆的學問,讓他們當眾賦詩。兄弟倆有急智,做的詩詞雖嫌稚嫩,但卻有靈氣,常讓人刮目相看。祖父和眾社友們不吝相教,所以兄弟倆的水平提高很快。

那時候鄉(xiāng)下沒有電,更沒有電視、電腦什么的,農人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簡單生活。但對詩社的社員們而言,萬籟俱寂的夜晚,正是夜話的美妙時刻,齊白石說:“促坐清談……月已西斜,尚不欲眠,”王仲言也說:“走壑松濤倚枕聽,窺人霜月破窗來。殘冬夜夜會難得,紀事還得共句哉。”“小小紅爐暖酒杯,今宵同把好懷開”,形象地描述了詩友們夜話的情形。父親小小的年紀,就見識了詩友們或為了一句好詩、一段好詞,或為了國家大事熱烈爭論、嚴肅認真的過程。齊白石為了治印,刻著刻著就忘了時間,經常通宵達旦,父親早晨起來,看見齊白石雙眼布滿紅絲,就知道他又是一夜未眠。

羅山詩社帶給父親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眼界的開闊,更重要的是,讓父親學到了對事業(yè)的堅毅沉靜、永不放棄的精神。

那時正逢清末,社會急劇動蕩,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清朝屢被外國列強肆意欺凌,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接連簽訂,大片國土被瓜分,且國內太平天國起義、義和團、捻軍起事等內亂不止,內憂外患讓昔日“天朝上國”的臉面蕩然無存。有感于國家衰敗,一大批愛國知識分子越海求學,從西方尋找強國興邦之道。西學迅猛涌入國門,國內各種社會思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洋務運動”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開展起來,他們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學習外國先進科技,開辦機器廠,創(chuàng)辦新式學校。“洋務運動”在歷史上有不同的評價,但新式學校在各地的創(chuàng)辦,開啟了民智,讓封閉已久的中國吹進了一縷清新之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