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在大學的時候,曾深切地感受到理想與現(xiàn)實的落差,這種差距里藏著世間最荒蕪的風景。
2006年9月,我剛進入北大時最讓我興奮的莫過于聽說學校要發(fā)放“新生獎學金”,以獎勵在高考中名列前茅的新生。徜徉在陌生的校園中,幾名為高年級師姐募款的同學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得知血癌幾乎吞噬了這位年輕師姐的生命,只有同學間的友愛是她求生的希望。我當時就暗下決心,打算領到獎學金后就捐給這位師姐。
秋去冬來,這筆獎學金快年底了才終于到賬。當我急匆匆地去尋找這位師姐時,卻發(fā)現(xiàn)她由于病情惡化,早已返鄉(xiāng)。
我的心中充滿了遺憾。
其后的四年,在熙熙攘攘的北大三角地,我參與、見證了師生們傾力幫助一位又一位校友抵御重疾的威脅——各種病因造成的白血病、生長于各個部位的癌癥、不同程度的腎衰竭、急慢性血液病……我在校期間,前后共遇到八位校友遭遇重大疾病的折磨,目睹了同齡人被腰斬的青春,讓我心痛不已。
在2010年畢業(yè)前夕,我在熟悉的三角地最后一次為一名陌生的師弟略盡綿薄之力。一個問號冒了出來,這些罹患重病的校友尚有同學的友愛和家庭的呵護,如果是一個普通人甚至是一個孤兒,在面臨大病時又應當仰仗什么力量才能贏得一線生機呢?
畢業(yè)后,校園中習得的知識愈漸生疏,但這份抵御重疾時的茫然仍是留在心底的未解之痛。
我堅信人生總有起伏,而寶貴的生命是實現(xiàn)一切夢想的前提。弱勢群體因種種原因喪失治療重疾的機會,是他們脆弱人生中面臨的最大不公。
初到基金,盡管對項目無甚了解,我依然十分興奮,一個困擾自己許久的疑問終于有了新的模式來緩解。同時,更多的問題也冒了出來:為什么使用保險機制?什么是“公益保險”?這個項目真的會保障孤兒受益嗎?
對于這些疑問,在聚劃算“聚愛心”活動結束不久,通過一次午間培訓,我獲得了一些粗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