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因緣聚散,同體大悲的娑婆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甚至我們的每一個念頭都是與這個世界的每一個人,乃至這個世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相互牽連乃至休戚相關(guān)的。我們每個人都是別人的橋梁,都是幫助和成就別人人生的助緣。反過來,這世界上的每個人也都是我們的橋梁,是幫助我們攀過人生極地,采摘菩提圣果的扶梯。所以,一張張普普通通的公益保險卡,看似平凡不起眼,卻一頭連接著無數(shù)發(fā)心行善的捐助者,一頭連接著急需救助的無數(shù)孤兒,并通過他們與整個大千世界緊密相連。故每當我走進智瀾他們小小的辦公室,總是能感受到中國、世界乃至整個宇宙的氣場和能量。當然,說到底,慈善這樣一種理念和行為,其實是沒有捐助和被捐助者之分的。我們每個人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都在接受別人的幫助,我們同時是捐助者也是受捐助者,捐受是不二的,是無法分辨的。
《哈佛之前》粗看上主要只是描寫一個北大女生如何融入到她所喜愛的慈善事業(yè)中去并做好去哈佛留學準備的故事,因此也許有人會將它看成是一本純粹的勵志書,會對剛出校門的年輕的學子走向社會或希望出國繼續(xù)深造有所幫助。但我覺得如果僅僅這樣理解,肯定還是很不夠的。我恰恰以為,這本書雖然寫的是一個和一群年輕人的故事,但它所揭示和包含的思想內(nèi)涵卻是對一切年齡段的人們都極具啟示性意義的。尤其在今天這樣一個大道流失,物欲橫流,世風日下的社會環(huán)境中,作為獨生子女這樣一個社會特殊群體,我們的孩子們通常會更容易恃寵而驕,變得自私、自負或自我。故這本書的出現(xiàn)一定會對我們許多家長,以及熱心教育改革的社會人士提供十分有益的啟示——讓你的孩子做慈善去吧,他們在這過程中一定會像智瀾那樣逐步“拋除自己的偏見,走入他人的內(nèi)心,理解別人的情懷,發(fā)現(xiàn)人性里最深切的善意,”從而放下自我,快速成長。因此,我更愿意將這部書看作是一本現(xiàn)身說法的覺悟的書,一部潤心益智的書,一部會幫助我們的孩子們更健康、快樂地成長的書,一部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充滿愛意的書……
且聽聽來自書中智瀾的那些字字珠璣的切身感悟吧,它們完全可以放在偉人或名人的語錄中,讓我們一遍遍激賞:
“孤兒就是一個悲劇的既成事實。可當我直面娜娜和燕子,我仿佛看到命運之手將她們緊緊相連,又鼓勵她們堅定地一起走上一條獨特的成長之路。在這條路上,她們經(jīng)歷的黑暗與磨難遠遠超過常人的想象。在困境中,正是那些心底最純粹的善意照亮了她們前行的道路,甚至包括那些法律的標準所不能衡量的、人性中最深處的真實,如果給一個向善的機會,它也會釋放出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