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見別樣的生活(1)

中國有多特殊 作者:劉擎


今年某大型網(wǎng)站搞過一次“新視角高峰論壇”,名家云集,探討“富裕的中國還需不需要啟蒙”的問題。大多數(shù)論者主張,啟蒙精神是“五四傳統(tǒng)”中值得繼承和發(fā)揚的重要遺產(chǎn),但在網(wǎng)絡上也可以讀到許多質疑和反駁,比如,“那些主張啟蒙的人,自己才是蒙昧的。到底誰來啟蒙誰???”還有“啟蒙本身是一種自負的現(xiàn)代迷信”等等。

回想20世紀80年代,中國思想界曾有過一個熱烈的“新啟蒙運動”,而20多年后的今天,社會環(huán)境和思想背景都發(fā)生了改變,啟蒙變成了一個可疑的主張,甚至會遭到譏諷嘲笑。那么,今天再來談論啟蒙理想還有意義嗎?我想,這或許取決于如何理解啟蒙的含義。

“啟蒙”對應的英文詞是“Enlightenment”,原意是“光照”。柏拉圖在《理想國》第七卷中講過一個“洞穴寓言”,為人所熟知,也常常被用來解釋何為啟蒙。按照某種簡單化的理解,啟蒙就是走出習俗的蒙昧洞穴,在理性之光的照耀下看到真實的世界。在這樣一種解說中,習俗是黑暗落后的,理性是光明進步的,而啟蒙就是一個棄暗投明走向真理的歷程。但困難的問題在于,你怎么知道自己啟蒙了呢?你走出了原來的“自然洞穴”,但很可能你進入了“第二級洞穴”;你以為自己看到了太陽的光輝,但說不定這是“日光燈”之類給你造成的幻覺。更糟糕的是,因為你自以為真理在握,就會急切地去啟蒙別人,自以為是地批判所有習俗。在這樣一種傲慢的“啟蒙心態(tài)”中,啟蒙不也會變成一種偏見、狂熱和迷信嗎?

如果把啟蒙定義為通過理性發(fā)現(xiàn)終極真理,這或許是一種自負,也一定令人爭議不休。對此,我完全沒有把握來判斷評說。但是,可能有另一種不同的思路來理解啟蒙。無論是“棄暗投明”的說法,還是進入“第二洞穴”的闡釋,都肯定了一個事實:啟蒙是一次“出走”。于是,我們可以將啟蒙理解為由于“出走”而獲得的“視野轉變”。這種轉變是由于看見了“別樣的生活”所激發(fā)的反思意識,而并不需要任何“發(fā)現(xiàn)真理”的假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