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每天的飲食從一碗?yún)_始:早上5點鐘起床,先喝一碗人參湯,6點多再吃早飯。其人參湯的做法是,把人參放入帶有螺絲蓋的沙罐內(nèi),裝上水,用繩子系著把沙罐放入盛著水的鐵壺內(nèi),待開,用紗布把人參湯瀝出來,即飲用。這可能是袁世凱在朝鮮擔(dān)任總督時養(yǎng)成的習(xí)慣。
袁世凱的早飯基本上是一成不變的雞絲面,這種面是從河南潢川專門運(yùn)來的“潢川貢面”(歷史上也稱“光州貢面”),到現(xiàn)在還是河南名吃。據(jù)《光州志》載:唐代,潢川已生產(chǎn)掛面,當(dāng)時“風(fēng)銷華夏,奪魁九州”,被人們稱為“光州魁面”。傳說,到宋朝時,光州州官令工人將這種面去其頭尾,取其中間,勻截成20公分左右的長度,用紅綠紙卷成圓筒形,每筒半斤,作為禮品進(jìn)獻(xiàn)給宮廷,宋仁宗食后,大贊:“美哉,光州貢面”!潢川貢面,條細(xì)如絲,中空如管,半斤一筒,色潔如銀,下鍋就熟,久不粘湯。清水下,爽利可口;兌湯下,香甜味美。
在吃這方面,袁世凱和當(dāng)時的高官相比并不奢侈,全家只有一個膳房。各房在這里統(tǒng)一定制,需要時,專門有一個跑膳房,把菜放到轉(zhuǎn)筒中,分送到各房中,標(biāo)準(zhǔn)都是“四菜一湯”。
只有原配于氏,其廚房內(nèi)有自己專屬的廚師。各房姨太太也有自己的小廚房,但沒有專門廚師,是隨身丫頭來做。
當(dāng)各房姨太太的兒子或者女兒生日的時候,照例要頭天吃餃子、打鹵面、雜醬面。餃子的做法是:大師傅把面和餡料送到房中,由服侍的人包好后,再送回膳房煮好。每當(dāng)袁世凱看到桌子上有餃子或者打鹵面、雜醬面的時候,就會問:這是誰的生日?等到姨太太回答后,袁世凱會說:哦,原來是老幾乍尾巴了!
袁世凱以及其一妻九妾17個子女,加上隨從,每天大概有幾百人開飯。
袁世凱平常不吃“燕鮑翅”之類的山珍海味,他的喜好非常固定,而且菜品的位置擺放也很固定——清蒸鴨子一定是放中間,韭黃炒肉絲是放東面,紅燒肉是放西邊,還有蹄膀肘子。
袁世凱的姨太太也常會做拿手菜給他吃。袁世凱在朝鮮做過總督,娶了三位朝鮮姨太太,其中一位還是朝鮮皇族。
袁世凱最寵愛的是大姨太和五姨太,五姨太是天津楊柳青人,燒的一手好菜,不僅遇事有決斷,還能管家,照料兒女們的日常生活,很有才干。袁世凱愛吃的韭黃炒肉絲以及紅燒肉,最開始就出自她的手,后來家廚學(xué)會,成為袁家的常菜。韭黃炒肉絲的做法是:將去皮的五花肉切成兩寸半長的簾子棍兒絲,川菜中叫切做二粗絲。韭黃洗凈,切成寸段,從油勺,油熱,先下肉絲翻炒,再加姜末面醬,炒熟,再加料酒、醬油,折韭黃(把韭黃倒入鍋內(nèi)),翻幾下,下鹽找口,點湯,掛芡,淋花椒油,出勺(即出鍋)。這道菜鮮嫩可口。
袁世凱最喜歡用饅頭夾這道菜吃,非常下飯。韭黃又稱韭芽、黃韭芽,是韭菜經(jīng)過軟化栽培而成,這種辦法始于西漢,以四川成都地區(qū)出產(chǎn)的最好,遠(yuǎn)銷中國香港和東南亞。韭黃雖然是韭菜軟化,但如果太軟也會破壞口感,成都地區(qū)韭黃的特點是保持了一定的脆度,鮮嫩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