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03年,崇寧二年,李清照二十歲,趙明誠二十三歲,這一年趙明誠“出仕宦”,即由太學“畢業(yè)”擔任官吏之謂。
九月庚寅詔禁元祐黨人子弟居京;辛巳,詔:“宗室不得與元祐奸黨子孫為婚姻?!保ā端问贰肪硎拧痘兆诒炯o》)崇寧三年(1104年),“夏,四月,甲辰朔,尚書省勘會黨人子弟,不問有官無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闕下”(《續(xù)資治通鑒》卷八十八)。
據(jù)此,李清照與趙明誠這對原本恩愛的夫妻,不僅面臨被拆散的危險,而且偌大的汴京,已經(jīng)沒有了李清照的立錐之地,不得不只身離京回到原籍,去投奔先行被遣歸的家人。
期間,李清照內(nèi)心極度的悵然若失,一切的心境發(fā)生了三百六十度的大變化,或許一切來的太突然,讓她根本無法適應,這些政治的變化,這些腐敗的朝廷制度,甚至讓李清照的內(nèi)心極度的為之感到反感。
讓原本如膠似漆的情侶,卻要在這樣的分離,在互相幾百甚至上千里的距離之間,互相眺望彼此,這是多么讓人感覺心痛的一點,原本斑斕而幸福的生活點滴,現(xiàn)如今變成了這樣相隔兩方的相思之苦。
李清照卻要一個人獨自上路,面對別離,面對這樣新婚之后的種種苦難,離別的思緒涌入心間,別是一番滋味,只有在這些詩詞當中寄托,期待早日歸來,期待一切可以結(jié)束,可以團聚。
而在李清照的心里,她無比的明白,這一切或許只是開始,結(jié)束還有很遠很遠,漂泊的歸期又無期,在這個時候的她,甚至對生活,對于未來有些無望,她安靜而執(zhí)著的去面對眼前發(fā)生的一切。
李清照找過趙挺之,而此刻的趙挺之是處于政治斗陣的頂峰,在趙挺之的眼里,只有官位,只有爭權(quán)奪勢,是朝廷之中野心勃勃的權(quán)臣,并不是需要兒媳的任何,只是要權(quán)傾朝野,對于李清照的請求,他毫不猶豫的拒接。
李清照內(nèi)心無比之痛,而這種痛,她并不能和趙明誠說,她知道和他說,只能增加他的心理負擔,她只有靜靜的忍受這一切的發(fā)生。
她一杯一杯的喝下苦酒,在酒精之中麻醉自己,才不會顯得那么痛,苦澀的眼淚一點一滴的流了下來:
一為生身親父,一為夫家公公,
將我置于何地?更教我何處之泰然?
炙手可熱心可寒,何況人間父子情!
在這樣一個轉(zhuǎn)變之中,一陣透著心底的悲涼掠過,她淡雅而清純的臉龐不見,換著是憔悴而疲憊的身軀,她顯得很無力,很無奈,很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