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01年的某日,蛇年,李清照18歲,趙明誠21歲,汴京上下一片喜慶,誰人都知這一對郎才女貌大婚,各種艷羨的眼光。
據(jù)李清照在《金石錄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歸趙氏?!碑?dāng)時李清照之父作禮部員外郎,趙明誠之父作吏部侍郎,均為朝廷高級官吏。李清照夫婦雖系“貴家子弟”,但因“趙、李族寒,素貧儉”,所以,在太學(xué)讀書的趙明誠,當(dāng)初一、十五告假回家與妻子團聚時,常先到當(dāng)鋪典質(zhì)幾件衣物,換一點錢,然后步入熱鬧的相國寺市場,買回他們所喜愛的碑文和果實,夫婦“相對展玩咀嚼”。
每一次在相國寺都有他們的影子,他們在古玩市場尋找珍寶,這里匯聚著最大容量的古玩和奇珍書籍字畫,是一個很大的文物市場,每一次他們都能有幾件滿意的碑文、字畫、或者其他,李清照常常拉著趙明誠在街上走著,似乎在向其他人炫耀著這一份幸福。
據(jù)說,有一次,有人拿著南唐著名畫家徐熙的一幅《牡丹圖》,向他們夫妻索要二十萬價格的時候,他們心里無比想得到這一副珍貴而難得的字畫,可是對于當(dāng)時還只是一名大學(xué)士的趙明誠來說,二十萬也是一個天價,無奈之下,留著看了兩天,不得不含痛歸還給原主了,李清照后來在《金石錄》中這樣記載這段故事:“嘗記崇寧間,有人持徐熙《牡丹圖》求錢二十萬。當(dāng)時雖貴家子弟,求二十萬錢豈易得耶?留信宿,計無所出而還之。夫婦相向惋悵者數(shù)日?!?/p>
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們引向遙遠的歷史年代,帶給他們一種特有的文化藝術(shù)享受,使他們仿佛置身于無憂無慮的遠古時期,因而“自謂葛天氏之民也”。
李清照在晚年的回憶中說,那時雖然他們需靠典當(dāng)衣物等才能有余錢購置文物,但他們兩人的生活卻好似“葛天氏之民”,單純而快樂。葛天氏是上古部落傳說中的酋長,相傳他們部落的老百姓純真樸實,悠閑自在,李清照用葛天氏之民比喻他們夫妻清寒淡泊卻非常高雅脫俗的生活。當(dāng)然能夠共享這種高雅脫俗生活的人,彼此間須得有共同的愛好與志趣,正所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夫復(fù)何求?
李清照和趙明誠過著只羨鴛鴦不羨仙的生活,新婚燕爾,雖然要忍受趙明誠不能每天陪伴在身邊的寂寞和思念,但是每一天都有一種期待,每一天都在等他從大學(xué)院里回來,這是一種甜蜜和幸福。
而恰在這一年,是歷史上很重要的一年,宋徽宗在位,他是一個風(fēng)流天子,昏庸天子,但是其有獨特的文藝才華,宋徽宗趙佶不僅擅長繪畫,而且在書法上也有較高的造詣。趙佶書法在學(xué)薛曜、褚遂良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出獨樹一幟的“瘦金體”,瘦挺爽利,側(cè)鋒如蘭竹,與其所畫工筆重彩相映成趣。
除去在文藝上的造詣,徽宗是整個宋代走向滅亡最重要的一筆,他對于黨政朝令夕改,寵信奸臣,誣陷忠臣,讓朝廷內(nèi)部斗爭不斷加大,不斷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