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唐德剛的中國情懷(2)

平生風義兼師友 作者:楊奎松 易中天 陳平原


日記中所指兩年前與唐先生相見,系指2000年10月我第一次赴紐約參加“華族對美國的貢獻”學術(shù)研討會,會后與唐先生會見之事。當時,唐先生已屆80高齡,仍能自己駕車。他自告奮勇帶我去參觀西點軍校。從紐約到紐約州的西點軍校,開小車需兩個半小時,我擔心他的身體受不了如此長時間的駕駛,但老人家興致很高,硬說沒有問題,于是兩人結(jié)伴前去。當時我感覺唐先生開車有兜風的感覺,一路健談,毫無倦意。下午從西點軍?;貋砗笥謱⑽宜突丶~約,并陪我一起與李又寧教授吃了晚飯,才偕夫人回家。其精力之旺盛,令我極為敬佩。

從那以后,我與唐先生再未謀面。2002年圣誕節(jié)時,唐先生大病初愈,他偕夫人吳昭文寄來一新年賀信,因此信頗能見出唐氏寫作風格,故照錄如下:

歐陽哲生教授和夫人:新年快樂!

時已一載,弟臥病經(jīng)年,承好友不遺在遠,紛辱函電慰問,甚或駕臨敝廬,并匱賜各種禮品,隆情厚誼,弟合家均叩感不盡。誠惶誠恐,愧不敢當,日月如梭,一年已逝,每念盛情,時縈魂夢。上次生病,曾住院兩次,稍愈后,又去加州兒女處,作較長期休養(yǎng),然終因年高體弱,只能帶病延年,迄今仍不能開車,不能久坐。年逾八旬,本該如此,夫復何言?然弟身體素無疾病,自覺粗健,初不意偶一發(fā)病,竟狼狽若此,實出個人意外,然病后細思,頗覺罪有應(yīng)得。蓋平時自信,身強力壯,起居飲食,素不謹慎,更無條理,一旦發(fā)病,認識已晚。如今自慶,未翹辮子,還能與諸兄嫂通信拜年,實為始料所不及,然亦愿以個人生病經(jīng)驗,為諸兄嫂報告,我國固有與洋人新倡的養(yǎng)生之道,都頗有足學者。年高老友各必注重健康,飲食起居都應(yīng)特別注意,才是長保福祿之道。我兄嫂健康極佳,令弟羨慕之極,至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則期頤之祝,可預賀也,敬祝合府健康!

圣誕快樂,新年如意!

唐德剛吳昭文敬賀2002年

P.S.北京老友相遇于途,或相逢于會場,至盼代候起居。弟因疾病纏身,就無能力拜年了。兄來紐約,因病未能招待,尤感心疚,乞恕為感。

2004年2月,我前往舊金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參加一學術(shù)研討會時,給唐先生打了一個電話表示問候,另給他寄了一筆稿費。同年9月前往紐約參加“哥大與中國”學術(shù)研討會時,再次與唐先生通了一個電話。本來那次會議邀請?zhí)葡壬鷧⒓?,但他因病重不便外出,未能遂愿。在電話中,唐先生以嘶啞的安徽口音表示,因病不能同與會朋友們見面,甚感歉意。我感到老人家是一位仁厚長者。真是人之將老,其言也哀!

唐先生一生治史主要有三項成就:

一、中美關(guān)系史。他的博士論文《中美外交史1844—1860》(英文版)、《中美外交百年史1784—1911》(中、英文版)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二、口述歷史。1957年初,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中國口述歷史部成立,主持這項工作的是韋慕庭教授(ClarenceMartinWilbur),下屬工作人員為夏連蔭(蓮英,英文名JulieHow)和唐先生。在中國口述歷史部,唐先生先承擔《胡適口述自傳》(作于1957年)、《李宗仁回憶錄》(作于1958年9月至1965年6月)、《顧維鈞回憶錄》(1960—1962年,參與其中部分工作)等人物的口述自傳撰寫工作。張學良晚年獲自由后,重出江湖,唐先生又曾重拾這一工作,有志于作一部《張學良口述自傳》。經(jīng)劉紹唐先生撮合,唐先生于1990年1月至5月間在臺北北投張學良寓所和亞都飯店采訪張學良,先后錄下11盒錄音帶,惜這一工作因故中輟。如今這些著作在海峽兩岸均已出版,且重印多次,在史學圈內(nèi)和廣大讀者中產(chǎn)生極大反響,佳評如潮,被視為口述史學的典范。唐德剛因此得享“中國現(xiàn)代口述歷史的開拓人”、“口述歷史大師”的盛名。除自己身體力行外,唐先生在海外還創(chuàng)建中國口述歷史研究會,帶領(lǐng)更多的年青學者投入這項工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