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偉 華
明華的專著《西昆體研究》即將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值
得祝賀。
我在揚州大學執(zhí)教時,明華隨我攻讀唐宋文學方向的碩士
學位,當時建議他以南宋呂祖謙的散文作為碩士論文選題,他嫌
太難,不愿意做,幾經(jīng)磋商,終于按照他 自己的意愿將選題確定
為宋初楊億等人的《西昆酬唱集》。好在最終他做得還不錯,論
文在答辯時得到南京大學張宏生、俞為民兩位專家的稱贊。碩
士畢業(yè)后,他將碩士論文分解成三個部分,整理出來三篇文章,
后來分別發(fā)表在《文學遺產(chǎn)》《、華南師范大學學報》和《阜陽師
范學院學報》上。明華畢業(yè)后到安徽的阜陽師范學院工作,一
方面認真做好古代文學的教學工作,一方面繼續(xù)對西昆體的相
關問題進行思考和研究,又陸續(xù)發(fā)表了近十篇相關文章。后來
明華到南京大學中文系師從鞏本棟教授攻讀博士學位,因?qū)W習
繁忙,對西昆體的探討基本上中止了。博士畢業(yè)后,他將其博士
論文整理、修改定名為《徽宗朝詩歌研究》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
版后,才騰出手來對多年來的西昆體研究成果進行清理,其結果
就是現(xiàn)在的這一本《西昆體研究》。
《西昆體研究》雖然包括了他以前碩士論文的主要內(nèi)容,但
7
西昆體研究
是碩士論文在這本書只占很小一部分,其余的大部分內(nèi)容都是
他后來思考和研究的結果。粗讀全書,我覺得大約有幾點值得
提出:
其一是《西昆體研究》一書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西昆體是盛
世文學"的觀點。西昆體雖然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相當長時間里
沒有被關注“,文革”時期又被定性為文學史的一股“逆流”,但
改革開放以后,其詩史價值逐漸被學者們發(fā)掘出來。為了凸顯
西昆體的價值,現(xiàn)有的相關成果或者以《西昆集》為據(jù),強調(diào)其
中的傷感基調(diào),以此來說明西昆體與歌功頌德并沒有必然聯(lián)系;
或者把目光擴大到《西昆集》以外,突出西昆體關心社會現(xiàn)實的
一面,以此來彰顯西昆體的思想價值。這樣的研究當然都是有
積極意義的,可是從根本上說,西昆體的主要特點并不在這里。
西昆體在形式上以技巧取勝,在內(nèi)容上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歌功
頌德。如果說對于西昆體的技巧當今的學者已經(jīng)給予了充分的
注意,對于其歌功頌德的一面,學者們總是含糊其辭,似乎仍然
把它看作西昆體的一個缺點。《西昆體研究》通過將西昆體與
白體、晚唐體的細致人微的比較,通過考察西昆體產(chǎn)生的社會政
治、經(jīng)濟、文化條件,深刻揭示了西昆體的“盛世文學”特征,而
這一特征的形成 ,與歌功頌德的內(nèi)容指向是有著必然聯(lián)系的。
其二是作者始終把西昆體作為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來把
握。對于西昆體的研究,現(xiàn)有的成果主要可以分為對《西昆集》
的研究、對西昆后學的研究和對前二者中個體作家的研究,其中
固然有人注意到西昆體 自身的發(fā)展、變化問題,如把西昆后學與
《西昆集》略作比較,前后變化的特點就很分明;又如談論晏殊
的詩歌,總無法回避其與楊、劉詩風之間的關系;但多數(shù)成果仍
主要是一種靜態(tài)的把握,側重于討論《西昆集》的特點如何 、西
9
昆后學的特點如何、個別西昆詩人作品的特點如何等等,并沒有
細致探討具體的變化過程?!段骼ンw研究》則始終把西昆體作
為一個發(fā)展中的過程來把握:在分析西昆體的發(fā)展過程時,重點
分析了宋初白體詩的演變軌跡和白體詩人向西昆詩人的轉(zhuǎn)化,
分析了西昆體從形成走向成熟的過程。在探討西昆后學的詩歌
特點時,作者敏銳地發(fā)現(xiàn)從白體到楊億、劉筠,從楊、劉到晏殊,
又到胡宿、宋庠、宋祁,再到文彥博和趙撲的詩歌作品,在內(nèi)容和
藝夕R上經(jīng)歷 7’一個從“易"到“難”、從“難”到“易”、從“易"到
“難" 、又從“難”到“易”的轉(zhuǎn)變。從 白體來,最后回歸白體,西
昆體也就結束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在考察西昆體對后世酌影響
時,作者選取了歐陽修、王安石、蘇軾和黃庭堅四人,不僅因為他
們是北宋成就最大的幾位詩人,而且因為從他們身上正好體現(xiàn)
了“宋詩"的發(fā)展、成熟到定型,體現(xiàn)出西昆體在“宋詩"發(fā)展的
不同階段中產(chǎn)生的不同影響??傊痪湓?,西昆體在這本書中
始終是作為一個動態(tài)的存在被表現(xiàn)的。
其三是做到了文獻學與文藝學的結合。對于古代文學研
究,程千帆先生曾經(jīng)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理論主張,即“文獻學與
文藝學的結合”。明華在南大讀博時師從鞏本棟教授,鞏教授
是程先生的高足。程先生的這個理論,在明華的《西昆體研究》
一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該書的主要內(nèi)容是對西昆體詩歌
及其發(fā)展和影響的文藝學研究,但作者也非常重視文獻學的考
察。為了便于理解西昆體的流派形成和西昆體雄文博學的風
格,作者對西昆詩人的構成進行了認真的考察和辨析,對他們的
著述情況進行了非常詳盡的考察;為了說明西昆體的盛世文學
特征 ,作者仔細考察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發(fā)展狀況 ,特別是
認真考察了當時的重文和重學風氣 ;為了解釋西昆體的興衰,作
?
西 昆體研究
者認真研究了宋代進士科考試中詩賦的使用情況,從制度的層
面解釋文學問題,得出的結論是很具有說服力的。
當然,這本專著還可以做得更好些,比如第三章第三節(jié)對
《武夷集》和《西昆集》的比較,與第五節(jié)將李商隱、唐彥謙的詩
歌與《西昆集》的比較不僅在方法上大致相同,結論也 比較接
近。雖然對作者來說這樣寫也許有著不得已的苦衷,但對讀者
來說,總是更喜歡那種觸處逢春的感覺。又如本書是專門研究
西昆體的,但對西昆大家楊億、劉筠的研究分量并不多,更沒有
對二人的比較研究。
以上是我讀《西昆體研究》的幾點感想,僅以此為序,以祝
明華又一本專著的出版,并祝愿他在未來的學術道路上取得更
大的成績 1
2009 年 1 2 月 21 日書于華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