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溥儀“恩準”,就任大總統(tǒng)(2)

民國課堂:軍閥總統(tǒng) 作者:溫菲菲


然而,表面風平浪靜的民國政府卻充滿了暗斗,府、院矛盾表面緩解,馮、段矛盾愈演愈烈,北洋集團各派系之間斗爭不斷,竟到了“國事日益糜爛,事事齷齪”的地步。有人希望徐世昌能夠出面調解馮、段之間的矛盾,徐世昌感到為難:“昔日黃陂與芝泉府院明爭,我尚能調解。但如今華甫與芝泉兩派暗斗,我實無能為力?!秉S陂即黎元洪,華甫即馮國璋,而芝泉則是指段祺瑞。徐世昌言下之意是,馮國璋與段祺瑞兩派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自己這個“和事元老”也毫無辦法。

馮、段兩派的勢力,都希望把自己的領袖推上大總統(tǒng)之位,各不相讓。就在馮、段勢力爭執(zhí)不下之際,一個主要由段祺瑞皖系軍閥控制的新國會——安福國會產生了。段祺瑞的心腹徐樹錚收買安福國會議員,實際控制國會選舉。1918年8月,安福國會在京召開會議,原定推選段祺瑞為總統(tǒng)、張作霖為副總統(tǒng),但因遭到馮派的強烈反對而作罷。為了趕馮國璋下臺,安福國會最終想出了折中的辦法——選舉徐世昌為大總統(tǒng)。徐世昌的名望遠在馮國璋之上,這樣一來,馮國璋便不好反駁;而實際上,徐世昌這個大總統(tǒng)只是一個“過渡”,只要馮國璋下臺,段祺瑞當選就變得輕而易舉。

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徐世昌是當選總統(tǒng)必然的、唯一的選擇。其一,徐世昌的聲望、資質、才華、能力都超過馮、段、黎等人,除了袁世凱,恐怕沒有人能與之匹敵;其二,徐世昌一向奉行“中庸”之道,又是北洋老前輩,他在處理府院之爭時表現出的各不偏袒,能讓馮、段雙方都心服口服;其三,中國一直以來都有“武人治國禍亂天下”的說法,北洋政府時期的事實也證明,在幾個武人的統(tǒng)治下,國家只能越來越亂,這時候,作為一個極有資質的文人,徐世昌必然成為最理想的治國人選;其四,以梁士詒為首的保守勢力和直系“長江三督”等勢力均傾向于選徐世昌為總統(tǒng)。

就這樣,在馮、段矛盾不可調和的背景下,在安福國會的幕后操控下,1918年10月,一心想遠離政治的徐世昌再一次被推上政治舞臺,成為中華民國的又一任大總統(tǒng)。民國時期的總統(tǒng)中,武人出身的占多數,徐世昌以文人身份治國,在任期間極力主和,正因如此,他才被后人稱為“文人總統(tǒng)”、“詩人總統(tǒng)”。

盡管身處民國,徐世昌心中始終擺脫不了“前清遺老”的陰影。在他當選總統(tǒng)之前,還有一段小插曲。

徐世昌的皇權思想很濃。在袁世凱離世后、張勛復辟前,他也曾有過復辟念頭,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他曾經企圖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溥儀。徐世昌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被他視為掌上明珠。為了給女兒最好的未來,他多次與張勛商議,希望能把女兒嫁給溥儀,這樣一來,自己的女兒就成了“皇后”。后來由于張勛復辟動作太快,他嫁女兒的事也就此泡湯,不過這并沒有妨礙徐在溥儀面前成為“功臣”——溥儀剛剛“登基”,就發(fā)布詔書授徐世昌為“弼德院院長”,而后來徐世昌得以當選大總統(tǒng),也少不了前清舊勢力梁士詒的支持。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到,徐世昌在為人處事上是極其圓滑的,他不會立場鮮明地投靠某一陣營,而是以模糊的立場贏得每個陣營的支持,這個能力使他得以在民國各個勢力之間游刃有余各不得罪。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