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助袁叛光緒,巧治東三省(1)

民國課堂:軍閥總統(tǒng) 作者:溫菲菲


1895年春夏交替之際,康有為的一封《上皇帝萬言書》在京城上層官僚之間傳得沸沸揚揚。當時,甲午中日戰(zhàn)爭剛剛結束不久,中國的戰(zhàn)敗以及割地賠款等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全國上下沉醉在大國美夢中的人們驚醒。伴隨著通商口岸的開放,一些有志之士得以接觸到更多的西方思想和技術,這使他們產生了求變圖強的愿望。在這些有識之士當中,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希望通過對內的改革,如實行君主立憲、發(fā)展實業(yè)、改革軍事教育、改變社會風氣等,實現(xiàn)救亡圖存的目標。在維新派看來,中華大國已經到了岌岌可危、非變不可的時候,必須采取行動效法西方,才能救亡圖存。

這段時間,袁世凱從朝鮮戰(zhàn)場歸國不久,在北京閑居,之后被任命為督辦軍務處行走,而徐世昌已經在朝中擔任翰林編修這個閑職多年,對康有為的上書行為自然十分關切。

康有為的萬言書很快在同僚之間傳開了,他對時局分析透徹,言辭懇切,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然而,這封備受關注的奏折卻三次被督察等部門拒絕上呈,怎么也遞不到皇帝面前。徐、袁二人對康有為的魄力和膽識十分欽佩,幫助康有為通過督辦政務處第四次上呈奏書,結果仍舊失敗了,不過,通過這次交流,徐、袁二人對康有為的認同感更深了一步。

盡管史料沒有記載,但我們仍然可以猜測,徐、袁二人在看了康有為的《上光緒皇帝萬言書》之后倍受鼓舞,他們仿佛看到了挽救清朝的希望,以至當康有為成立強學會時,徐、袁二人不僅加入以示支持,還為其四處籌款募捐。

然而,募捐歸募捐,徐世昌始終認為變法這件事不靠譜。他在朝中九年,深知帝、后矛盾之深,朝廷利益紛爭之復雜。光緒勢單力薄,以一個光桿皇帝和幾個意氣書生之力,怎能對抗羽翼豐滿、黨朋眾多的慈禧太后?他認為康有為等人的努力不過是“畫人以回天,無可望矣”,他努力克制著內心的激情,也勸說袁世凱不要輕易表明立場。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決定采納維新派的建議變法圖強,而這場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僅僅持續(xù)了一百零三天,最終在慈禧勢力的鎮(zhèn)壓下以失敗告終。有人認為,在這其中,袁世凱的叛變是光緒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其實,在袁世凱背后,徐世昌這個軍師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光緒頒布《定國是詔》前后,慈禧已經布下天羅地網(wǎng),準備在是年10月與光緒同去天津閱兵時將其廢除。當時袁世凱正在天津小站主持練兵,光緒希望得到袁世凱的幫助,曾多次派親信前去游說。袁世凱正值盛年,意氣風發(fā),也曾希望通過一種新的嘗試,改變中國被列強瓜分欺凌的命運。他表面答應光緒,在變法當天出兵支持,也曾書信給徐世昌,稱“必亡必分之道,必須大變法”——清朝已經到了即將滅亡的時候,必須進行徹底的改革了。

9月14日,光緒召見袁世凱,徐世昌陪同一起回京。18日夜里,譚嗣同夜訪袁世凱,再次勸說袁世凱勤王護駕,袁世凱滿口答應。第二天,徐世昌為了探聽虛實,親自到康有為寓所,“相與痛哭以感動之”。9月20日,光緒再次召見袁世凱,這一次,袁世凱似乎已經站在了光緒一邊,他言辭懇切地分析了維新派存在的諸多問題,向皇帝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議。

袁世凱本身性格豪爽,不拘小節(jié),自己本身有意報國,如果沒有徐世昌的點撥,袁恐怕也會和康有為、譚嗣同一樣丟掉官位甚至性命。徐世昌只比袁世凱大四歲,但比起袁世凱來,他的城府似乎深很多。

盡管徐世昌也深受維新派鼓舞,但他仍能冷靜、理性地為袁世凱分析當前的局勢:慈禧太后黨羽眾多,深諳政治斗爭之術,未等光緒下詔,京城外肯定早有重兵臨城;光緒和康有為即使再有救國熱情,也不過是幾個不懂政治斗爭的書生,和慈禧對抗,簡直就是雞蛋碰石頭。你我在朝中多年,最終的使命是什么?就是救清朝于將亡,救百姓于水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