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兩兄弟品德的教育上,徐夫人也毫不懈怠。她不僅經(jīng)常對兄弟二人講述家庭由盛而衰的歷史,樹立他們重振家業(yè)的理想,教育他們尊師重道,還在細節(jié)上對兩人嚴格要求。徐世昌后來回憶到,小時候因為家里窮,經(jīng)常餓肚子,看到桌上放著三份食物,就想把其中兩份全吃掉。徐母認為他不夠忍讓,為了改掉他的毛病,寧可把三份食物都扔掉,母子三人餓肚子,也不會對徐世昌有絲毫的縱容。
待到徐世昌年齡漸大,交往的朋友也越來越多了。對于交友,徐母也非常慎重。徐世昌每交一個朋友,徐母都會讓他把朋友帶到家里來吃飯,順便觀察此人的品性是否端正,談吐是否得體。如果是品行端良的人,徐母就會熱情款待,如果不是,徐母則嚴厲地要求兒子斷絕與其來往。徐世昌成人后,身邊的朋友多為當?shù)孛搜攀?,后來又能與袁世凱結(jié)為兄弟,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他的母親。
經(jīng)過幾年的私塾學習,徐世昌也逐漸成長為一個聰敏好學、品學兼優(yōu)的優(yōu)秀少年。但是,隨著徐家兩兄弟的逐漸長大,徐家的家境也一日不如一日。這一天,鄢陵縣的知縣、徐世昌的叔曾祖徐士醇派人找到徐夫人,再次提出要把他們母子三人接到鄢陵的事。徐士醇見他們孤兒寡母生活艱難,一直想向他們伸出援手,但徐夫人卻再次拒絕了。她推辭道:萬萬不可,我們家經(jīng)歷了極盛而衰,如果現(xiàn)在接受別人的接濟,孩子們沒有經(jīng)歷過艱苦的日子,將會碌碌無為,那我們徐家就再也沒有復興的一天了。聽了這話,徐士醇再也不多說,只是感嘆“汝苦心持家教子,異日必有成就,真我家功臣也”。
為了繼續(xù)供徐世昌兄弟讀書,徐夫人開始變賣自己的珠寶首飾,直到家中已再無可變賣的器物。1868年,徐家的生活已經(jīng)貧困不堪。這一年,河南衛(wèi)輝府下了一場大雨,這場雨持續(xù)了一個月左右,徐家的房子因為年久失修,房頂不斷漏雨,書房的墻壁出現(xiàn)了坍塌,無奈之下,徐世昌只好停止讀書,文獻記載他“輟讀累月”。幾年之后,徐世昌已經(jīng)長到十七歲,已經(jīng)有能力分擔母親的負擔了。1871年,為了繼續(xù)自己的學業(yè),他到表叔陳仲英家設(shè)館,一邊給低年級的學生當家教賺錢,一邊自學。以后的幾年,徐世昌先后到沁陽、太康、淮寧等地游歷,一邊廣交文人雅士、賢師益友,一邊教書授課,補貼家用。慢慢地,徐家的生活也就稍稍寬裕了。
兒時困苦的家境,母親的嚴格教育,不僅讓徐世昌兄弟兩人繼承了徐母堅忍、進取的品質(zhì),更成就了他們出眾的才華。能夠賺到一些銀兩之后,徐世昌便帶著弟弟到處游學,盡自己所能照顧弟弟。后來,兩人一起參加科舉考試,雙雙中舉,一時間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