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投身政治實屬偶然。就在他行將結(jié)束軍旅生涯時,其家鄉(xiāng)選區(qū)的一隊共和黨人主動找到他,他們希望尋覓一位強有力的候選人,與本選區(qū)已長期任職的時任民主黨眾議員杰里·沃利斯(Jerry Voorhis)對壘。在他們的建議下,尼克松回到了加州,贏得了共和黨的提名,開始進行他所承諾的一場“震撼、有力”的競選活動。除非另有注明,本節(jié)中的直接引用內(nèi)容皆來自Stephen Ambrose, Nixon, 3 vol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87—1991。 有關(guān)尼克松參選國會議員的選舉活動,也參見Irwin F. Gellman, The Contender: Richard Nixon: The Congressional Years, 1946—1952, New York: Free Press, 1999。
尼克松對沃利斯展開了強大的競選攻勢,集中火力抨擊他對共產(chǎn)主義的軟弱無力。尼克松仔細鉆研了沃利斯在國會的投票記錄,將其爛熟于胸,甚至比沃利斯本人了解得還清楚。尼克松批評沃利斯的投票記錄與共產(chǎn)黨的政策路線毫無二致,使其在之后的一系列辯論中只有招架之功。乘著共和黨在1946年的強大聲勢,尼克松成功當選眾議員,成為共和黨控制的第80屆國會中的一員。
尼克松深入研究了歐洲的時局后,認為馬歇爾計劃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堅決予以支持。當尼克松發(fā)現(xiàn)自己所在選區(qū)的大量選民都反對馬歇爾計劃時,他花了大半個月的時間回到選區(qū),為馬歇爾計劃辯護。不過,讓尼克松出人頭地、引人注目的倒并不是他這種從政之初便展現(xiàn)出來的全球性政治家的宏遠眼光。
1948年,羅斯福政府時期備受尊重的外交政策顧問阿爾杰·希斯(Alger Hiss)被控在20世紀30年代曾為蘇聯(lián)從事間諜活動,眾議院非美活動調(diào)查委員會就此事舉行了聽證會。對希斯提出指控的是前共產(chǎn)黨記者惠特克·錢伯斯(Whittaker Chambers),雖然錢伯斯本人名聲并不見佳,但尼克松還是深入審查了他的指控。當證實錢伯斯握有確鑿證據(jù)時,尼克松便堅定地站在了他的一邊。后來希斯反訴錢伯斯誹謗,但經(jīng)過一系列錯綜復(fù)雜的事情之后,希斯被判犯有偽證罪,入獄五年。希斯案使尼克松聲名鵲起,被視為捍衛(wèi)國家權(quán)利的英雄。
1950年,尼克松從自己剛剛樹立起的名聲中得到了收獲,被共和黨提名為加州的聯(lián)邦參議員候選人。尼克松的新對手又是一個自由派民主黨人——眾議員海倫·賈哈根·道格拉斯(Helen Gahagan Douglas)。尼克松故伎重演,抨擊對手缺乏愛國情懷,稱道格拉斯“從里到外都是一個左派粉色分子”。尼克松再一次取得了勝利,此時,尼克松已成了自由派的眼中釘,得到了“狡詐的迪克”和“穿白襯衫的麥卡錫”等綽號。當然,尼克松也擁有了一批忠實的保守派追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