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1)

秘密:諾獎得主的布衣與光環(huán) 作者:【美】大衛(wèi)·普萊特


在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抱怨說:“人們總是寫信問我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我該如何回答呢?”諾貝爾獎自1901年設立以來,便被視為天賦的象征,諾獎得主更被奉為各個領域的權威。相比之下,也有其他國際獎項獎金更為豐厚,但諾獎無疑是聲望最高的獎項。諾獎的歷史反映了人類從20世紀至21世紀早期的發(fā)展歷程,有的人因為發(fā)現(xiàn)了胰島素或器官移植手術而獲得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有的人則因為為簽訂《凡爾賽和約》或為結(jié)束冷戰(zhàn)做出貢獻而獲得和平獎。

諾獎得主被頻繁問及的另一個問題是:你是如何獲得諾貝爾獎的?邁克爾·畢曉普[1]為此寫了一本名為《如何獲得諾貝爾獎》[2]的書,另一位獲獎者彼得·杜赫提[3],著有《通往諾貝爾獎之路》[4]一書。喬治·比德爾[5]提供的建議比較實用。在回復加州理工的學生發(fā)來的賀電時,他寫道:“你們也能獲得諾貝爾獎。努力學習,尊重DNA,不抽煙不喝酒,遠離女人和政治。這就是我的法則?!绷_伯特·勞夫林[6]則不愿意透露太多,他說:“如果我知道如何獲得諾貝爾獎,我肯定是再去得一個,而不會告訴你?!?/p>

[1] 邁克爾·畢曉普(Michael Bishop):198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

[2] 《如何獲得諾貝爾獎》(How To Win The Nobel Prize),程克雄譯,新華出版社,2004年。

[3] 彼得·杜赫提(Peter Doherty):1996年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

[4] 《通往諾貝爾獎之路》(The Beginner’s Guide to Winning the Nobel Prize),馬穎、孫業(yè)平譯,科學出版社,2013年。

[5] 喬治·比德爾(George Beadle):1958年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

[6] 羅伯特·勞夫林(Robert Laughlin):1998年物理學獎得主。

如果通往諾獎之路是難以預料的,諾獎得主之間是否存在一些共同的影響因素,能解釋他們?yōu)楹文塬@此成就?他們童年時生活在特權之下還是挑戰(zhàn)之中?他們童年時期早熟嗎?老師在他們的生活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還是他們自學成才?性別的影響大嗎?諾獎獲得者是獨立工作還是與他人合作?智力、堅持、創(chuàng)新和直覺在他們獲得成功的路上發(fā)揮了多大作用?婚姻狀況對他們有影響嗎?有多少獲獎者親身經(jīng)歷了災難、監(jiān)禁、流放和戰(zhàn)爭?天才的性格都古怪嗎?有人拒絕接受諾獎嗎?很多諾獎得主都同意多麗絲·萊辛[7]所言諾獎是“一場血腥的災難”嗎?有誰被諾獎評委會忽略了?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如何獲得諾獎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啟示,但諾獎得主們成功的秘訣卻各不相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