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諸葛亮的民族智慧(1)

貴知行 作者:賈天兵


諸葛亮是中國知名度和美譽度最高的歷史人物之一,后世視其為人臣楷模、智慧化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痹娛ザ鸥Φ囊皇住栋岁噲D》,追遠懷古,寫出了諸葛亮輝煌卻又留下缺憾的一生。

今天,諸葛亮留下的寶貴智慧仍然在啟迪、激勵著人們。“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常常被人們選作修身冶性的座右銘,前后《出

師表》不斷地被征引傳誦,隆中對、火燒赤壁、白帝城托孤、揮淚斬馬謖等故事更是人們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話題……

今貴州在三國時期屬于蜀漢的南中地區(qū),在這里,諸葛亮也留下了一段段廣為流傳的佳話。

當年,劉備靠著求賢若渴的赤誠打動了諸葛亮,諸葛亮投桃報李,在動蕩的時局中為劉備獻上了三分天下、徐圖中原的良策,這就是人們熟知的“三顧茅廬”和“隆中對”。

“隆中對”究竟對的什么已無從知曉,但陳壽所著《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的一段記述,或許可以提供一些可資印證之處。

三顧茅廬后終于得見諸葛亮的劉備顧不上寒暄,迫不及待地屏退旁人,和諸葛亮密議起來,劉備開門見山:“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

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

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見此,諸葛亮也省去了一應俗套,直抒胸臆:“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nèi)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p>

劉備安定天下的雄心壯志,諸葛亮對時局鞭辟入里的分析,讓二人彼此傾心,君臣自此“情好日密”。

隆中對是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從中可以看出,早在出山以前,諸葛亮就注意到了南中地區(qū)對蜀漢的戰(zhàn)略意義。“西和諸戎,南撫夷越”正是諸葛亮為劉備打造穩(wěn)定大后方的戰(zhàn)略設想。

在蜀漢之前,包括今貴州在內(nèi)的西南大部分地區(qū)實際上已經(jīng)游離于中央政權之外,實際控制者為地方的豪族。

蜀漢政權創(chuàng)建之初實力有限,自然無暇顧及南中地區(qū),只是象征性地任命地方官并遣將到此屯兵,實際上根本無法與地方勢力抗衡。

劉備去世后,這些羽翼日漸豐滿的大姓連名義上的臣服也不愿意遵守了,他們開始公然起兵對抗蜀漢政權,益州郡雍闿、永昌郡孟獲等先后叛亂。

由于一直以來就有把西南地區(qū)作為穩(wěn)定后方的戰(zhàn)略考慮,加之與曹魏、孫吳政權之間的戰(zhàn)爭此起彼伏,所以最初諸葛亮并不想直接用兵,而是采取了安撫為主的策略。

然而地方豪強對蜀漢政權的種種安撫措施并不買賬,諸葛亮才下定決心率軍前往南中地區(qū)平叛。為確保平叛成功,諸葛亮還特意與東吳政權修好,切斷了雍闿與東吳的聯(lián)系。諸事準備妥當之后,225年,諸葛亮親率三路大軍前往平定南中。

諸葛亮采取了攻心為主的策略,經(jīng)過半年左右時間,蜀軍大獲全勝,平定了南中地區(qū),在此期間發(fā)生的“七擒孟獲”的故事至今流傳不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