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軍入住邯鄲后,接手了邯鄲的一切事務。在派人查抄王郎宮殿時,劉秀有了一個意外的收獲。只見劉秀的部下段孝帶著兩府官屬(司馬督府、秀全傳將軍督府)的十多名屬員,抬來了四個大竹篋,放在王宮中,躬身施禮道:
“啟稟大司馬,收集逆賊王郎的文書,共得數(shù)千章,全部裝在竹篋里,請大司馬過目處置。”在場官吏將領駭然失色、相顧無語。王宮殿院一片肅靜,只有風吹樹葉發(fā)出簌簌的響聲。
原來,在宮中的文書閣里,竟然查到不少劉秀的部屬寫給王郎的信件,書信上除了向王郎表示忠城外,自然還少不了對劉秀進行侮辱和詆毀。在王郎勢力強盛之時,劉秀部將中有人首鼠兩端,擔心劉秀萬一被王郎消滅,自己也跟著倒霉,便想辦法與其暗通款曲。知道這樣的情況后,劉秀的心腹部將有人當即提議:“明公,我等以為應對此事嚴厲追究,必須將異己分子清除消滅!”
按照常規(guī),當時正是清理異己的大好時機。有心背叛的人,完全可以查得一清二楚。然后將這些意志不堅,毫無忠心的人踢出隊伍,以絕后患。否則誰知道這些人什么時候會在背后興風作浪?可是對此,劉秀卻根本不予理睬,所有的書信根本連看都沒有看。
他當即令人把所有的部將官員們叫到一起,笑道:“燒了吧,那些輾轉反側的人可以睡個好覺了!”于是當著大家的面,那些書信全都被投入了火盆,再也看不到任何痕跡。很多人松了口氣,也深深地為自己當初的作為感到后悔,放著如此英明神武卻又寬厚的主公不忠心追隨,卻與王郎這樣的人牽扯不清。
“焚書事件”之后,眾人見主公胸襟如此寬大、不計前嫌,都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深深地被其氣度折服。從此,他們都忠心耿耿地擁戴劉秀,人心逐漸歸附。
而久攻不克的鉅鹿也不戰(zhàn)而降,守將王饒獲悉邯鄲失陷的消息后,立即開城出降。從此,河北的大部分地區(qū)便成了劉秀的地盤。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jié),胸襟開闊是成功者一個很重要的素質(zhì)。劉秀正是以他的開闊胸襟,為自己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