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來到毛澤東身邊(3)

毛澤東和他的秘書們 作者:葉永烈


為《解放日報》寫社論

就在胡喬木擔任毛澤東秘書不久,194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發(fā)出了《關(guān)于出版〈解放日報〉等問題的通知》:

5月16日起,將延安《新中華報》《今日新聞》合并,出版《解放日報》。新華通訊社事業(yè),亦加改進,統(tǒng)歸一個委員會管理。一切黨的政策,將經(jīng)過《解放日報》與新華社向全國傳達,《解放日報》的社論,將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執(zhí)筆。

翌日,嶄新的《解放日報》在延安誕生了。從此,《解放日報》作為中共中央的喉舌,為世人所矚目。

《解放日報》創(chuàng)刊時,以博古為社長,楊松為總編輯(楊松即吳紹鎰,病逝后由陸定一繼任總編輯)。

博古,即秦邦憲,曾任中共中央負總責達4年,直至1935年遵義會議后不久被張聞天取代。雖說他曾犯了嚴重錯誤,但是當他認識了錯誤,便勇于改正,心悅誠服地在毛澤東領(lǐng)導下工作。他走馬上任《解放日報》社長,干勁十足地提出,每天要發(fā)一篇社論!

博古是這么說的:

你看《真理報》——蘇共中央機關(guān)報,不是每天一篇社論嗎?我們要學《大公報》嘛,《大公報》的老板張季鸞、胡政之等商量商量,一篇社論就出來了。

正因為《解放日報》每天都要發(fā)社論,博古約請中共中央許多負責人來撰寫——誠如中共中央通知中所說的那樣,《解放日報》的社論,將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執(zhí)筆。

內(nèi)中,胡喬木也成了博古的約稿對象——有時,是博古請毛澤東寫社論,毛澤東囑胡喬木寫;也有時是博古直接約胡喬木寫。

胡喬木在《解放日報》創(chuàng)刊不久,第一次為《解放日報》寫了社論,題為《救救大后方的青年》,在6月8日刊出。胡喬木曾秘密去過中國西南大后方,他又多年從事青年工作,因此他寫《救救大后方的青年》,對情況是非常熟悉的。

在社論中,胡喬木寫道:

有志的青年絕不能懶洋洋地縮起頭來睡覺,靜候痛飲凱旋之酒。為了加速最后勝利的到來,每一青年都應振作精神,在環(huán)境允許的條件下,進行各種有益于抗戰(zhàn)的工作……

用以毒害青年的武器有明槍,還有暗箭,你們不僅要認識滿臉殺氣,操著硬刀子的屠夫;更還要謹防那賠著笑臉,卻是暗暗操著軟刀子的謀士——他們更善于巧言令色,為嗜殺的暴君歌功頌德,為刀頭下的青年唱安眠曲。

胡喬木顯示了他寫政論的功底。于是,《解放日報》編輯部“抓”住了他,約他不斷地寫社論,光是6月份便發(fā)表了他寫的4篇社論。除了6月8日的一篇之外,還有:

6月10日,《歡迎科學藝術(shù)人才》;

6月17日,《國民黨缺少什么》;

6月29日,《蘇必勝,德必敗》。

緊接著,他又寫了不少社論:

7月8日,《國際的團結(jié)與國內(nèi)的團結(jié)》;

7月27日,《出路和迷路》;

8月14日,《聞捷》;

8月26日,《最近的國際事件與中國》;

9月11日,《打碎舊的一套》;

10月24日,《開展冬學運動》;

11月6日,《慶祝邊區(qū)參議會開幕》。

前前后后,他為《解放日報》寫的社論,達58篇之多。在陸定一擔任《解放日報》總編輯之后,反對“每天一篇社論”,社論不再一天一篇,用稿量相對減少。

那時,《解放日報》社論,代表著中共中央的聲音。胡喬木能夠成為《解放日報》社論的主要“寫手”之一,既顯示了他的理論、寫作水平,也表明了他確實已成為中共高層的重要干部。

如同胡喬木所言:“毫無疑問,就我個人來說,沒有毛澤東同志的指導教誨,我就很難寫出這些文章……”

他寫的社論,有的是毛澤東囑意寫作的,有的是他根據(jù)毛澤東在內(nèi)部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寫作的,有的是他寫好經(jīng)毛澤東修改、審定而發(fā)表的。

胡喬木寫的社論,既有闡述中共中央政策的,也有關(guān)于邊區(qū)政治的,還有抨擊國民黨、蔣介石的,以及關(guān)于國際形勢的評論,方方面面,無不涉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