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皇帝耕藉田相類似的,還有地方守令的勸耕活動。從漢代開始,立春前一日,京城及諸州縣東門之外,“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門外”(見《漢書·禮儀志》),用以表示對農(nóng)業(yè)的重視。立春那天,由當?shù)刈罡吖倮糁鞒窒燃狼嗟劬涿ⅲ▊髡f為少昊帝之子主木之官,死后為春神),并表演相應(yīng)的樂舞。祭祀以后,土制青牛農(nóng)夫要保持七日才除去,目的是讓全體民眾都知道當局對農(nóng)業(yè)的重視。
漢代以后官員為了追求火爆的效果改為用鞭子把土牛當場打碎?!短普Z林》中記載:“今天下州郡,立春制一大牛,飾以文采,即以彩杖鞭之,既而破之,各持其土,以祈豐稔?!边@種風俗,在晚近幾十年內(nèi)還存在。清末民初長時期做地方官吏的何剛德在《郡齋憶舊》(《話夢集》卷上)的組詩中有一首:
芒神迎罷待春回,安置蘆棚鼓吹催。唱到三鞭成禮退,部民拍手奪牛來。
(鞭春之禮,迎春日,將芒神土牛舁回,安置小亭,待春到時行鞭春禮。三鞭后,土民即剝裂土牛,各奪一塊歸,以取吉利,例不禁也。)
這是清朝末年的情景,南方北方大體相同。直到現(xiàn)在北京人仍稱立春為“打春”就是從鞭打土牛而來。
在農(nóng)事開啟之際,唐宋兩代的地方長吏還要下鄉(xiāng),鼓勵人們努力耕作。宋代蘇軾就有“我是朱陳舊使君,勸耕曾入杏花村”詩句。明清兩代對州縣官吏下鄉(xiāng)有所限制,這種“勸耕”也就少了。
立春日皇宮的生活習俗如吃蘿卜(俗稱“咬春”)吃春餅,佐以五辛盤(由蔥、姜、蒜、芥、蒿等辛辣生菜制作的拼盤),以避瘟氣等,與民間相近,只是更精致一些罷了。
從宋代開始的立春日詞臣向?qū)m廷進奉“春帖子”,以備宮內(nèi)做裝飾用的習俗,較為特殊。這些帖子大多是用詩寫成。南宋周密《武林舊事》有云:“立春,學士院撰春帖子。帝、后、貴妃、夫人諸閣各有定式,絳羅金縷,華燦可觀?!边@從北宋就開始了。北宋名臣歐陽修說,他的父親做翰林時就曾撰寫過“春帖子”。這類作品以“形容太平盛事,語言工麗”為主,也就是專門歌功頌德。連歐陽修、司馬光、蘇軾這類大作家也不能免俗。如歐陽修寫的皇后閣的帖子:
春衣不用蘭蕙薰,領(lǐng)緣無煩刺繡文。
曾在蠶宮親織就,方知縷縷皆辛勤。
這是比較典型的宮廷帖子,辭藻華美,音調(diào)流麗,但除了歌頌外,沒有什么實際內(nèi)容。這些帖子貼在殿閣的屏風隔斷上,以供欣賞。之所以選擇在春日進這種帖子,是因為新的一年來了,要除舊布新罷。除了立春進奉帖子外,端午節(jié)也要進奉,謂之“端午帖子”。這種風俗一直保留到清末,可能故宮殿閣之中還保留了一些這樣的帖子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