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6月11日,《光明日報》第一版在“東風強來西風弱,真正英雄看今天”的通欄標題下,刊載了兩篇文章:《消滅“沙門氏菌”的馬國榮》和《孫守綱制成質量超過英國的“矽膠”》。
這兩篇文章引起毛澤東的注意。
《消滅“沙門氏菌”的馬國榮》一文,介紹了只上過兩年大學的天津仁立食品廠青年技術員馬國榮,針對蛋制品中的“沙門氏菌”問題,從學習入手,利用空閑時間跑書店、圖書館,找有關細菌、微生物和醫(yī)學方面的書籍閱讀,并結合實際開展研究。他經過一年多的刻苦鉆研和322次試驗,創(chuàng)造出了“真空氮處理法”,消滅蛋制品中的“沙門氏菌”,解決了國際上多年沒有解決的問題。
《孫守綱制成質量超過英國的“矽膠”》一文,介紹了天津市供電局修理試驗所21歲的化驗工孫守綱不畏困難,在四年多的時間里跑圖書館、查技術資料,經過多次試驗,制成質量超過英國和日本的優(yōu)質“矽膠”的事跡。
毛澤東看罷,頗有感觸。他在1958年6月12日,給陳伯達寫下一段批示:
陳伯達同志閱。研究馬克思主義也要用這兩位青年的方法,就是為解決迫切問題而去跑圖書館。列寧為了批判1905年革命失敗后在俄國黨內興起的有神論(盧那察爾斯基、波格丹諾夫)而去系統(tǒng)地研究哲學史,寫出了《唯物論與經驗批評(判)論》,費了巨大的精力。
毛澤東
6月12日
毛澤東的批示,是希望陳伯達能夠花工夫系統(tǒng)鉆研馬列主義著作。
毛澤東每天的書報閱讀量頗大。不久,他注意到來自上海的一篇“非同凡響”的理論文章……
當年曾與陳伯達在中共北方局共事的柯慶施,解放后接替陳毅,成為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上海市市長,人稱“上海王”。
柯慶施“緊跟”毛澤東。1958年3月10日,柯慶施在成都會議上,曾說過一句“名言”:“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服從毛主席要服從到盲從的程度。”
當年毛澤東提議創(chuàng)辦《紅旗》,柯慶施立即“緊跟”。就在《紅旗》創(chuàng)刊一個月之后——1958年7月1日——中共上海市委政治理論刊物《解放》便在上海問世。
在“上海王”柯慶施身邊工作的,也有個政治秘書,名叫張春橋。論知名度,當時的張春橋還很低。不過,張春橋與陳伯達如出一轍,擅長于揣摩毛澤東的思想動向來寫文章。當然,比起陳伯達來,張春橋差了一大截。因為陳伯達在毛澤東身邊,可以直接從言談中窺測毛澤東的新思維,而張春橋則只能從柯慶施那里間接地聽到毛澤東的片言只語,猶如中醫(yī)懸線搭脈一般,摸索毛澤東的思想之脈。
張春橋憑借得自柯慶施那里的信息,在1958年9月15日出版的《解放》半月刊上,甩出一篇奇文,曰:《破除資產階級的法權思想》。
這一回,張春橋果真摸準了毛澤東的脈。毛澤東一見此文,說的正是自己近來所談過卻又未曾詳談的題目,自然產生了興趣。毛澤東第一次注意起作者的名字——張春橋。
毛澤東囑令《人民日報》予以全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