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防作弊的方法。
考試的時候,所有人都被關在號里面。你要想跟別人聊聊天,也不是太大的事兒。古代科舉不像考數(shù)學,別人告訴你一個答案,你把這個答案抄上就完了,那個時候第一個考的是四書五經(jīng),你要對四書五經(jīng)特別了解;第二個考的是策論,就是你對國家的某件事有什么觀點,比如說怎么對付匈奴,怎么民族團結,如何擁軍優(yōu)屬,等等,這些東西都沒法抄。所以考生在號里面也挺自由,還能偶爾站起來串串門兒。
清末重臣李鴻章,他考進士的時候得瘧疾了,一直坐在那兒篩糠。他當時草稿已經(jīng)寫好了,還打算恭恭敬敬地抄寫一次,可是根本寫不了字了。幸虧當時號里邊還算自由,旁邊號里的一個人問他怎么一直在篩糠,李鴻章說我病了,不行了。那哥們兒姓徐,他說看你挺可憐的,我已經(jīng)做完了,我?guī)湍愠?,于是就幫李鴻章把草稿謄在正式卷子上了。李鴻章和那位姓徐的當年都中了進士。李鴻章后來飛黃騰達,對那個哥們兒,包括那個哥們兒的兒子也都很照顧。
當然了,這么多各式各樣的方法,其實也不能完全杜絕作弊,畢竟那時候沒有照片,你照著準考證上的體貌特征化化妝,這兒弄一個痦子,那兒弄一個什么的,總而言之,還是有替考的。不過我一直很納悶在過去為什么會有替考的,因為你如果替別人考,中了進士,就說明你自己是能中進士的,你中了進士,就是正處級干部了,那還替別人考干嗎?但是還是有替考的,而且替考的價錢還很高——30兩。
我在講鏢局和青樓的時候已經(jīng)多次講過古代的消費水平,30兩夠一個很體面的私塾教師過三年,能娶大老婆,可能還能再娶一個小老婆,養(yǎng)一家子人,還是很值錢的。替人考一次,他就能過三年好日子。科舉挺逗的,正好是三年一考。因為一年一考行不通,我今年考完了回家,明年再來考,路那么遠,還不能走驛站,有條件的雇鏢局護著,沒錢的,一個書童扛著個箱子。再加上要是一年一考的話,哪里有那么多人才?就跟咱們辦超女似的,連辦好多屆,第一屆出了幾個大唱將,第二屆再出倆,第三屆就沒了——唱歌這個事兒和十年寒窗一樣,是需要很長時間去練的。
科舉不僅有替考,到后來偶爾有腐敗的情況,還出現(xiàn)過“買官”,那就不止30兩了。我清朝重臣,也是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功臣左宗棠的官,就是買的。科舉分三級,秀才、舉人、進士,他第一次考的秀才就是買的,花了108兩銀子。
科舉網(wǎng)羅了中國上千年來幾乎所有的精英,但是漏網(wǎng)的也不是沒有。黃巢漏網(wǎng)了,于是就起義了,打了一通,把長安占領了;洪秀全落榜了,于是他也鬧了一通太平天國。
不過,大部分的精英都通過這個體系進入到了管理國家的體制里,所以這個國家才能非常穩(wěn)定。大部分落榜的,很少有變成黃巢、洪秀全那樣的,落榜了就跟你拼了,因為都是文人嘛,所以最后變成唐伯虎了,這也是好事。大部分精英來到官僚體制里,少部分精英落榜了,就豐富了我們的文化事業(yè)。
李白是因為他爹是商人,所以跟著倒霉,就不能考。當然在今天令人費解,商人的孩子不就是富二代嗎?富二代為什么不能考?大家現(xiàn)在覺得清華、北大里都是富二代,其實不是,我就不是富二代,我們家就是清華的。我們班34個人,大概只有10個不到的城市戶口,大部分都是農村戶口,都很窮。
古時候的商人跟現(xiàn)在的是不能比的,今天商人的地位極高,連他兒子的地位都極高,而古時候是“士農工商”,知識分子地位最高,叫士,然后是農,然后是工,就是工匠,最后才是商,商人的地位最低。
白居易那個《琵琶行》寫一個青樓女最后老得沒人要了,才嫁給了商人,而且“商人重利輕離別,前月浮梁買茶去”,所以商人作為社會底層,不被信任,在別人眼里都是奸商。
歐洲古代也是,包括莎士比亞,一罵人就是“威尼斯商人”、猶太人,等等。李白不能考科舉,于是后來他成了大詩人。杜甫是每到本命年就去考一回, 24歲、36歲的時候都考了,也一直沒考上。
元朝剛開始的時候,漢人不能做官,因為統(tǒng)治者是蒙古人,所以蒙古人做官,蒙古人不夠了,就從中亞調了一堆波斯人——當時叫色目人,來當官,鄭和他們家就是色目人。色目人是元朝時對西域人的統(tǒng)稱。
漢人不能當官,于是又豐富了我國的音樂事業(yè),畢竟得有收入啊,他們就改行寫歌了,出現(xiàn)了關漢卿這些大音樂家。所以,我覺得科舉這個制度挺好,它讓大部分精英進入到體制里,也讓少數(shù)人被體制淘汰了,也許是你狂妄,也許是你不愛讀四書五經(jīng),也許你就是倒霉。
唐伯虎才高八斗,考得非常好,他的考卷應該是解元卷,就是第一名的卷子,但是別人妒賢嫉能,覺得你這么年輕就考這么好,肯定有代筆,于是當年發(fā)生了“青年才俊唐伯虎被誣陷代筆案”。唐伯虎也沒法自證說自己沒代筆,也不是背下來的,是自己在現(xiàn)場寫的。
總而言之,他最后被誣陷了,本來是第一名,卻被開除了。不過這樣也好,進士太多了,并不缺唐伯虎一個,他卻因此成為偉大的藝術家、大畫家。
張居正也是,第一次考,也考了第一名,湖廣總督看到他的卷子,覺得此人未來一定是棟梁之才,但是現(xiàn)在太年輕了, 磨煉不夠,所以把他的卷子抽走了。意思就是說讓他再磨煉三年,再來考,為了讓他能更有男人勁兒,今后才能成為國家棟梁。結果這個湖廣總督真的慧眼識人,過了幾年,張居正再來考,又考中了,而且終成一代國家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