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后攝影主義關鍵詞 2

無調性文化瞬間 作者:楊小濱


●隨意

后攝影不攝取有意的藝術行為。只有不經意的、隨機留下的痕跡才是后攝影的對象。蹤跡既是偶然,也是湮沒。

●無風格

但殘破也可以是一種風格。

上帝有風格嗎?猴子和魚和孔雀,能是同一種風格嗎?但有機也可以是一種風格。

●他者

符號世界的裂隙便是他者的裂隙。那么,如果把他者的遺留物看作排泄物,看作不可觸碰的黑暗之心呢?昔人已去,此地空余。

●游戲

后攝影沒有目的。也可以說,后攝影是一種無意義的玩耍。

馬克思的理想在這里終于實現(xiàn)了:勞動不再是生產,而是……

●懶藝術(或拾荒)

既然已經有人把它做好又棄置了,我又何必在畫布上費勁呢?

攝取不算是竊取。后攝影師只是拾荒者而已。

●主體

誰是后攝影的主體?假如欲望主體執(zhí)行的是他者的欲望(拉康),后攝影的主體性也就意味著對他者欲望形態(tài)的完成。如果說后攝影有其筆墨氣韻,那正烙印了他者的身體欲望表達。

●業(yè)余

當然,我不懂技法,我沒有高檔設備,我甚至用的是傻瓜相機。業(yè)余的設備和技法與拍攝對象的廢棄感、隨意感是相應的。

在我看來,業(yè)余的波德里亞真正揭示了物質世界的抽象意味。攝影意義上的業(yè)余體現(xiàn)出美學意義上的專業(yè)。

●日常

后攝影不崇尚日常。后攝影捕捉的是在日常的視像語言元素里所潛在的前衛(wèi)性。它從根本上是反日常的,是日常掩蓋了生活的奇異。在這個意義上,后攝影也可以說是一種“去蔽”(aletheia)。

●底層(群眾藝術?工農兵藝術?)

后攝影不具備道德感。它不替底層發(fā)聲。后攝影只是常常將底層人士的行為結果作為藝術保留下來:工地民工的涂料,修車匠的噴漆,清潔人員的粉刷,流浪少年的鑿痕……

●人跡vs神跡

后攝影的對象不是神留下的痕跡——比如山水,比如花草,比如人類。

后攝影的對象不是人,而是人留下的痕跡。

人消隱了,但沒有消失。人通過他的勞動成果而存在。

●新與舊,美與丑

當人們紛紛注目美輪美奐的大廈時,我把照相機對準工地護欄上銹蝕的刮痕、尖利的凹痕、胡亂的刷痕、濺起的水泥屑、被擦落的油漆……

●歷史感

后攝影的視像凝結了一段歷史:你也許不知道它在何時形成,是誰留下的痕跡,以何種方式弄壞成這樣;但你隱約可以感受到它形成(甚至不斷、連續(xù)形成)的歷史,它從好到壞(而不是從無到有)的變遷。因此,后攝影是一種蒼老的藝術,它不是記敘世界的毀滅,而是記敘世界的敗落。后攝影僅僅想表達:斑駁不只是神的手畫出的,人也無時不在畫出各種斑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