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蒙托夫以一個詩人特有的敏銳和洞察力,透過世事浮華的表面,認清了其腐朽的本質,并由此形成了其叛逆的性格。他不滿現(xiàn)實,質疑現(xiàn)實,拷問現(xiàn)實,他的思想脈絡織就了他的詩作的經(jīng)緯。其實,厄運從萊蒙托夫握住筆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jīng)注定了。萊蒙托夫最敬仰的詩人是普希金,他為了悼念普希金而創(chuàng)作的《詩人之死》,驚世駭俗,氣勢恢弘,強烈表達了俄羅斯人的憤懣情緒,在俄羅斯百姓中廣泛傳誦,因此觸怒了俄羅斯當權者。而后,他又接連寫出了許多不合時宜的詩。和普希金同樣以詩犯上,藐視皇權的萊蒙托夫最終落得與普希金同樣的下場:他被流放到了高加索。在流放地,他遭遇了與普希金同樣的死法:在決斗中被槍殺。
殺死萊蒙托夫的是他早年的同學馬爾蒂諾夫。愛開玩笑的萊蒙托夫曾多次嘲弄過馬爾蒂諾夫的自命不凡、自私自利,著實令馬爾蒂諾夫惱怒不已。此次相遇高加索,馬爾蒂諾夫執(zhí)意要與萊蒙托夫以決斗的形式一分高下,萊蒙托夫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草草應戰(zhàn)。
1841年7月15日的夜晚,決斗在馬舒克山西北坡進行。當時,電閃雷鳴,大雨滂沱,一場悲劇就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拉開了帷幕。在場的證人留下了這樣的記載:萊蒙托夫并不想置對方于死地,只是朝天開了一槍,可馬爾蒂諾夫并不領情,正對著詩人扣動了扳機。子彈當胸擊入,射穿了詩人的心臟。就這樣,詩人死了,在那個大雨滂沱的夜晚,年僅27歲。詩人倒地時發(fā)出巨人般的轟鳴是雷聲雨聲所無法掩蓋的,俄羅斯的百姓以一顆顆愛詩的心感到了強烈的震撼。許多人認為,馬爾蒂諾夫執(zhí)意要與萊蒙托夫決斗是受當局的挑唆。于是,俄羅斯大地再次響起一片悲呼:俄羅斯當局對詩人的射殺從來都沒有落空過!
萊蒙托夫的遺體被安葬在馬舒克山的山坡上,那是他倒下去的地方。一年后,萊蒙托夫的外祖母想盡一切辦法,花費巨額財產,將萊蒙托夫的遺體從遙遠的高加索山區(qū)運回自己的莊園,在阿萊謝耶夫家族的陵園中為萊蒙托夫舉行了第二次葬禮。萊蒙托夫就長眠在這里,這里是他出生的地方。
常抱赤子心,悲淚盈洪荒。歌聲清且醇,無言意更長。
這是李大釗先生親筆翻譯的萊蒙托夫的詩。李大釗是個懂詩的人,在俄羅斯的茫茫詩海中,先生對萊蒙托夫的詩情有獨鐘。魯迅先生對萊蒙托夫也有不一般的評價,稱他力抗權貴,致死不曾稍退??梢姡R蒙托夫無論做詩還是做人,都有其獨特的光彩。在俄羅斯,萊蒙托夫的詩也頗受人們的喜愛。當我問陪同我參觀的“外祖母”,
俄羅斯人怎樣評價萊蒙托夫和他的詩時,“外祖母”反問道:在莫斯科,人們?yōu)樗⒘思o念碑,紀念碑下,常常有人獻鮮花紀念他,這一切,你難道不知道嗎?老人指著墻上滿掛著的萊蒙托夫的親筆畫作給我看,其中有一幅是萊蒙托夫在高加索山脈上騎在馬背上的瀟灑身姿。老人久久地端詳著這幅畫,良久,她才開口說:瞧,他人長得多帥,他的畫多美,他的詩更是好得不得了。他是一個世間罕見的天才,如果再給他5年時間,他會是又一個普希金。
我在心里暗暗地否定著“外祖母”的話,萊蒙托夫只是萊蒙托夫就足夠了,他不必是普希金。